增强在战争意志方面的制胜能力
战争意志,是参战各方重要的精神因素之一,是否具备继续作战的意志,是衡量战争成败、判断交战走势的重要标准。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提出:“解除武装应该包括三个广泛的目标,即军队、国土和敌方意志。”具体来说,就是军队必须被摧毁,国土必须被占领,敌人的抵抗意志必须被击垮。不管战争形态如何演变,保持坚定高昂的战争意志,是提升战争潜力、制胜未来战场的重要途径。
攻者攻其心,守者守其气。战争意志的外在表现,主要集中在军队的作战士气、人民对军事行动的支援热情和社会总体上对战争创伤的忍耐能力等。其实质内涵,则是全国军民关于战争精神因素的总和。克劳塞维茨把物质要素比作“木柄”,“而精神要素是纯钢,是真正的武器,精磨的锋刃”。一旦精神因素出现问题,往往会给作战行动造成极大困难,甚至导致战争意志的减弱直至消亡。
增强己方的战争意志,削弱敌方的战争意志,是制胜的关键所在。“总体战”理论认为,“有了精神团结,人民群众便能向浴血奋战于前线的军队输送新的精神力量……他们也能够始终保持克敌制胜、不屈不挠的信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推翻“三座大山”,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以各种形式积极投身到反抗侵略、反抗压迫剥削的战争当中。人人尚武,人人向战,举国上下无不具有极强的战争意志,形成了人民战争的磅礴伟力。创新发展人民战争战略战术,需要在战争意志的对抗中掌握主动权、提高战斗力。
塑造人民共同消灭战争的价值认同。战争是激烈的对抗,会造成流血牺牲、经济衰退、环境破坏等诸多不可逆的严重后果。自战争诞生之日起,反对战争、制止战争的呼声就从未停歇。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战争,因其具有独特的人民性本质,从一开始就能够获得广泛的价值认同。毛泽东指出:“我们研究革命战争的规律,出发于我们要求消灭一切战争的志愿,这是区别我们共产党人和一切剥削阶级的界线。”兵以销兵,然后兴兵;战以止战,然后合战。让这种最终消灭战争的最高价值追求深入人心,对于提振战争信心,增强战争意志,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