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多年来治黄的主要经验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也曾以善淤善决善徙、洪水灾害频发、难于治理而闻名于世,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历朝历代都将治黄视为国之大政,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然而治理效果显著者并不多见。特别是近代以来,1840年至1938年的近百年间,黄河有66年发生洪水灾害,每次洪水都导致大堤决口、人民流离失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治黄工作。1952年,毛泽东视察黄河,提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此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黄河视察,对黄河治理开发作出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黄河,走遍了黄河上中下游9省区,两次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部署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强调要“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在党的坚强领导和治理下,黄河从“中华之忧患”变为一条利民之河、安澜之河。
坚持人民至上,战胜洪水和大旱灾,实现黄河岁岁安澜。70多年来,先后四次加高培厚堤防,加固堤防1300多公里;建成了三门峡、小浪底等水库,开辟了北金堤、东平湖等分滞洪区,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通过调水调沙,有效遏制了下游主河槽淤积抬高的顽疾;先后战胜了12次大洪水,成功应对了18场编号洪水,创造了黄河70多年伏秋大汛不决口的人间奇迹,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历史一去不复返。黄河流域不止有水灾威胁,历史上还旱灾频发,“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据统计,1368年至1949年的近600年间,黄河流域出现“人相食,饿殍盈野,死者枕藉”的大旱灾就有61年,差不多10年一遇。1942年中原大旱,河南全省因旱灾而饿死者达300万人。新中国成立前,黄河干流上没有建成一座水库以蓄水应对干旱;新中国成立后,依靠制度优势、工程措施和科学调度,多次有效化解严重旱情。黄河流域大旱之年“赤地千里、流民塞道”的历史也一去不复返。黄河以仅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养育了全国12%的人口,维持了全国17%耕地的用水需求,支撑了全国14%的国内生产总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