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皇皇《汉书》出兰台

2024-07-30 07:03:52 333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东汉:皇皇《汉书》出兰台

在西汉和东汉之间,有一个王莽的新朝。王莽改制的失败,导致了绿林、赤眉等遍布全国的农民起义,王莽也在绿林军攻入长安时被杀。王莽之乱导致西汉宫廷藏书大多被毁和散佚,这是继秦火之后中国官方藏书遭到的又一次重大灾难。

不过到刘秀重整河山,建立东汉之后,朝廷又逐步聚集了大量藏书。李尤在《东观赋》中形容道无隐而不显,书无阙而不陈。览三代而采宜,包郁郁之周文。东汉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藏书成就呢?这主要归功于法律保障、技术发展和几任皇帝的积极作为。

首先,汉初废除秦代《挟书律》是图书发展的法律基础。因为废除了《挟书律》,平民百姓才能开展正常的图书制作和交流活动,而这又促进了民间藏书的发展。西汉的时候,民间已有了书肆,类似于现在的实体书店,只要你有钱,许多书在书肆都可以买到。对于那些没钱买书但又想看书的人,也可以在书肆看书。随着社会对书籍需求量的增加,还催生了专职的抄书职业:佣书。因为当时印刷术还没有发明出来,所以图书的复制只能靠传抄。但即使只是手工传抄,也使得民间的藏书大大增加。当时还有一种槐市,也是书籍交易市场。汉武帝设立太学后,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至成帝时,人数已达数千之众。众多太学生聚集一地,扩大了对书籍的需求,因此逐渐在太学旁边形成了包括买卖书籍在内的综合性贸易集市——“槐市。之所以叫槐市,是因为那个地方有很多槐树而得名。集市每半月一次,交易的内容不仅是地方的特产,更主要的还是大家所用的图书。自己用过的书不用了,需用的书一时又没有,大家就到槐市去进行交易,以我所有,换我所需,互通有无,对当时的图书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王莽之乱时,许多文人带着自己的藏书躲入深山,到东汉朝廷建立并向天下征书时,这些人又带着自己的藏书重出江湖,为朝廷征书大业贡献了力量。

其次,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大大促进了藏书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得纸张的制作成本大大降低,有力促进了书籍的生产、传播和收藏。古时用来写字的材料主要是简牍和缣帛,简牍太沉,缣帛又太贵。所以除了皇室,一般只有王公贵族、官宦人家才有财力藏书。虽然在西汉的时候已经有一些工艺比较初级的造纸术出现,但因为成本太高并没有推广开来。而东汉经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使用的原材料都是些树皮、麻头、破布等不值钱的东西,使得造纸成本显著降低,这种纸普通百姓也能买得起,所以很快就普及开来,人们写书、抄书有了更加轻便便宜的载体,书籍的增加十分迅速,民间有财力藏书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也为东汉朝廷的征书大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东汉官方藏书丰富起来的第三个原因则是东汉前三任皇帝的大力搜求。后人所谓东汉历史上的光武中兴明章之治说的就是光武帝、明帝、章帝这三位皇帝的功绩,他们在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和扩大国家藏书方面所做的工作也可圈可点。

光武帝刘秀极为重视图书文化建设和书籍的收藏,在他还没有当皇帝的时候就非常重视收集书籍。鉴于西汉官府藏书散佚,而民间藏书颇多,所以他每到一地,都要先拜访文人雅士,采集图书。登基后更是下旨天下,广征图书。那些在战乱时怀挟图籍、遁逃山林的文人感觉到刘秀的诚意,纷纷献出自己的藏书。据说光武帝刘秀迁都洛阳时,光是用于运载图书典籍的车就达到2000多辆。这些书籍奠定了东汉皇家图书馆藏书的基础。

汉章帝在征书方面有所创新,他诏求亡佚,购募以金,在中国历史上首开货币征书之先河。以前老百姓把书捐献给朝廷或者让朝廷来抄书都是无偿的,老百姓献不献书要看各人的觉悟。为了提高老百姓献书的积极性,汉章帝下令从民间买书,购募以金,老百姓觉得这样更公平合理,所以献书的人就更多了。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东汉:皇皇《汉书》出兰台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5495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