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发展方式。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的重要特征。我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占就业人口比例在20个大类行业中排第二位,具有较强的稳就业、促就业能力;先进制造业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生态化等特点,对从业人员的规模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同时也为就业市场创造了大量新的高技能、高素质岗位。这些高质量就业也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制造业就业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还促进了技能提升、创新能力培养、收入水平提升以及社会公平和包容性增长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有些低端制造业出现了外移现象,这是传统生产力下的一种短期行为。
上世纪末工商界和学术界曾一度流行所谓的制造业“微笑曲线”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制造环节附加值低,产品设计与流通环节附加值高。到本世纪初,又有人认为在制造环节拥有垄断性优势或其他竞争优势的企业,其制造环节的附加值最高,并提出“倒微笑曲线”。“微笑曲线”理论的形成,源于国际分工模式由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的转变。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世界各国企业,由生产最终产品转变为依据各自的要素禀赋,只完成最终产品形成过程中某个环节的工作。一般来说,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产业链分为产品研发、制造加工和流通三个环节。在制造加工环节,企业虽然投入较高,但被替代性强,常常被压低价格,使得制造业企业得到较低收益。而跨国公司作为研发和销售的垄断者和风险承担者,享有较高收益。“微笑嘴型”是一条U形曲线,处于曲线两端的设计和销售环节朝上,附加值高,制造环节处于曲线中间底部,附加值最低。这就是传统生产力背景下的“微笑曲线”理论。
所谓“微笑曲线”就业陷阱,就是在当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企业仍按“微笑曲线”理论进行产业链的全球布局,将生产基地转移到所谓低成本国家,不仅企业利益受损,而且会造成国内制造业就业岗位减少。“微笑曲线”就业陷阱往往与“就业与工资极化”现象纠缠在一起,即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高端技术人才的岗位需求和工资增长较快;制造业中的自动化和机器人等技术的通用化使得中低端技术人员的岗位需求和工资增长慢,甚至呈下降趋势;涉及协助或照顾他人的服务性岗位需求和工资增长快。这样就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和工资增长呈现中间慢、两端快的“U”型趋势。有人担心,大力发展新技术、推动科技创新和应用,会加重就业压力甚至增加失业。其实,这是一种认识误区,也是不必要的担心。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需要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对就业的“补偿效应”和“创造效应”。新质生产力对整体社会就业的影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替代旧的工作岗位、补偿市场变化带来的新需求以及创造全新就业机会。历史上的每一次工业革命和技术革新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虽然短期内可能会有就业的不稳和结构性就业挤压现象,但从长期来看,技术进步通过创造新的产业和职业,能够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动力、为就业创造新机会,从而对就业产生“补偿效应”和“创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