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敬畏之心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

2024-07-17 07:03:52 333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怀敬畏之心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见证着5000多年绵延不绝的文明历史,源源不断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丰富的精神标识。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财富,不仅是礼敬先贤,而且能泽被子孙万代,不仅有助于激发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而且具有跨越时空的世界意义,是世界文明百花园中的一大盛事。

坚持保护第一,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各类遗产因时间的流逝而显得弥足珍贵,同时也面临着自然衰朽和人为破坏等多重因素的威胁。可以说,安全问题从文化遗产被发现、被认知的那一刻起,就已内在于文化遗产自身,与之相伴相生。正因如此,文化遗产事业的头等大事就是坚持保护第一,只有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保护的状态下,它的各种价值才有可能得到挖掘和利用;如果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保护,无论多么高明的活化利用,也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具体而言,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遵循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在修复保护的过程中坚持修旧如旧,尽可能确保原材料、原工艺、原样式、原结构和原环境,以敬畏历史、敬畏文化之心,完整呈现文化遗产固有的品格和气象,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当益壮”“延年益寿,避免涂脂抹粉式和返老还童式的过度修复,避免拆真文物,建假古董的愚昧做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注重推陈出新,传承历史优秀文化,赋予时代发展内涵,但推陈出新不是胡乱拆旧建新,建几条假古街,造几座仿古楼,甚至用假古董破坏真古董,毁掉珍贵的文物,要修旧如旧,保留原貌,防止建设性破坏

让文物活起来,有效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修复保护是基础,活化利用是目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果只是修复保护,养在深闺人未识,其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便难以为世人所知,修复保护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在新时代条件下,推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要在深度挖掘遗产价值的基础上,找准活化利用的定位和路径,让展览陈列、创意开发、特色旅游等手段各尽其用、交融共生,充分激活文化遗产的各类价值,使之有效融入生产生活。在活化利用过程中要坚持价值引领,在展览陈列中温润人心,在创意开发中寓教于乐,在特色旅游中兴发感动,在满足文化需求的同时激发市场需求,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协调。在活化利用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见物见人见精神,注重发挥遗产地当地民众的主观能动性,他们既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实际使用者,也是附着于历史文化遗产之上的一系列信仰、观念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活态传承者,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离不开他们的参与。要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中,积极发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制度优势,在政府与民众双向奔赴的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主体性的巩固提升。在活化利用过程中,还要把握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避免过度商业化造成的顾此失彼和舍本逐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怀敬畏之心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5326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