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教学为突破促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明确了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形势任务,回答了新时代思政课如何建设、依靠什么资源建设、依靠什么力量建设等重大问题,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新时代加强思政课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必须把握“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逻辑要求,融通主渠道和主阵地,立足学校特色,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坚持思政课主渠道教学的原则方向、强化资源供给、实施数字赋能、打造红色人梯,不断增加思政课实践教学“含金量”,提升课程吸引力,促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守正创新把握思政课建设原则方向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必须把握知识积累渐进化、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深刻理解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双重逻辑:大中小学三个学段一体化、本硕博思政课建设整体化。要抽取不同学段思政课中的“公因式”,以实践教学为载体,展示同类知识的不同学段表达形态,教师依靠知识上的“重复值”,教育学生渐进性获取知识上的“增加值”。开展以集体备课为主要载体的集中研学,组织大学思政课教师研读中小学思政教材,贯通本硕博思政培养流程,在专题式“金课”上下功夫,打造为大中小学、本硕博公共课程使用的资源,让思政课既要独门立“高峰”又要门门立“高原”。
强化实践教学资源供给讲好中国成就
思政课教学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经常调整“讲台”位置和“黑板”角度,对准具体实践、运用理论阐释中国成就,让学生“走”起来、教师“动”起来,带动课堂“活”起来。以学校特色学科、优势学科为基点,面向经济建设一线,通过“行走式备课”“行走式上课”等方式,把师生送过去,把成就带回来,让成就“自己说话”,增强学生信服力。要充分利用好身边事、身边人,通过身边资源挖掘,与学校驻在地的基层党组织开展合作共建,系统展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阐释中国精神、寻访中国精神、绘制中国精神地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文化密码,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发挥乡村振兴“大课堂”作用,把原脱贫攻坚战场作为思政课教学现场,承担定点帮扶任务的高校,还可以把学校乡村振兴定点帮扶成绩就地转化为思政课教案。组织学生到生态环保一线看变化、看发展、看对比,让学生看得见绿色、听得见鸟鸣,系统展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巨大成绩,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的有效呼应、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序衔接、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高度统一,各门课程相互衔接、合力共振,实现协同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