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影响

2024-07-12 07:03:52 333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长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影响

说到长城,我们自然会想到连绵起伏的墙体、雄伟壮丽的关隘;想到驻守的将士、征战的健儿;想到万里长城永不倒”“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诗句。可以说,长城集实体形象、人文情怀、精神内涵于一体,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长城最早修筑于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开垦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中原政权向北方农牧交错地带推进农耕生产方式;与此同时,游牧民族则时常以马上骑射的方式对农耕地区进行侵扰。为阻止游牧骑兵南下,各个时期的中原政权大多不约而同在农牧交错地带修筑长城,目的是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适度隔离,维护相互间的生产秩序,降低战争风险。所谓:天设山河,秦筑长城,汉起塞垣,所以别内外,异殊俗也。但在客观上,长城却使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交往距离进一步拉近,经济、文化上的互补性日益增强,彼此间的交流往来更加密切,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长城强化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经济互动和依存

自战国秦汉以后,各个政权修筑的长城主要位于农牧交错带。游牧民族逐水草迁徙,产品的单一性和不易保存性使他们需要得到来自农耕地区的粮食、手工业品及酒曲、茶叶等产品。同样,从游牧民族那里得到牛、马等大牲畜和畜产品,也有利于中原政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军事实力。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这种强烈的相互依存性与互补性,使长城内外各民族间始终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并呈现出不断发展壮大的趋势。

在长城修筑前,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贸易往往呈无序的自然交流状态,由于没有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交易常常难以完成。游牧骑手携带畜产品来到农耕地区,随时有可能将贸易转换成掠夺。长城修筑后,这种贸易在西汉初期转换成关市的形式。汉朝与匈奴订和亲之约,就包括了开放关市的规定。《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孝景帝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后汉书·孔奋传》记载: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有序的关市贸易,不仅使姑臧成为富邑,而且使这里的居民有了更多发家致富的机会,为长城地带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迁徙、大交融的局面,长城内外各民族间的互市贸易更加频繁。柔然与北魏之间通过朝贡的方式交易物资,北朝用马匹换取南朝的香料,北魏在洛阳设置四夷馆安置周边各族及中亚、拜占庭来华的商人。隋唐时期,长城地带的绢马贸易茶马贸易规模宏大,满足了双方的互补性需求,彼此丰足,皆有便宜。辽宋夏金元时期,北方民族建立地方和大一统政权,方便并活跃了长城内外经济文化交流。明朝与蒙古之间通过朝贡贸易和互市贸易交流物资,在长城的关口之处多设置马市,许多马市如大同、张家口等发展成为北方地区的重要城市。到了清朝,旅蒙商人活跃于长城南北,全国商贸网络基本形成。

从历史上看,长城的修筑非但没有隔断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反而强化了两种经济形态的互补性和相互依存性。长城内外各民族之间的贸易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经济互动必然会带来文化交融和情感沟通,这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长城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长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影响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5164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