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内部审计的标准化

2024-07-12 07:03:52 333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浅谈内部审计的标准化

内部审计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遵循着从无序到有序,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最终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发展规律。

近年来,内部审计地位的不断提高,其重要作用也愈发凸显。公众对内部审计的高的期望值与内审任务的不断加重、审计资源相对短缺形成了一对矛盾,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和质量的需求,客观上推动了内部审计标准化的建设。

一、什么是内部审计标准化

内部审计标准化是指一项动作,即:内部审计部门制定、贯彻并推广应用审计标准。内部审计标准化是一个集思广益、总结经验的过程。审计标准化发挥人多力量大的优势,调动、利用了所有审计人员的经验和智慧,制定出一套高效的审计流程,使公司和所有审计人员都大为受益。

内部审计标准化应该达到以下目的:通过制定、贯彻和推广应用内部审计标准,保障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并使审计成果得到董事会、管理层以及监管当局和外部审计的认可。

内部审计标准化的重点在于审计流程的标准化,即不同的审计人员按照标准的审计流程审计同一对象,可以得出相同的判断和结论。这是内部审计标准化最重要的特点。目前,内部审计行业标准已经初步形成系统。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制定了《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和《内部审计准则公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实务指南,为内部审计部门建设标准化提供指导。

二、为什么要实现内部审计标准化

内部审计机构,无论是在哪种管理模式下运作,都会遇到以下相同的困难和问题。

(一)审计情况复杂多变,加大了内部审计的难度

内部审计的审计对象虽然多数时候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审计情况往往是不同的,存在差异性和复杂性,因而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有较高要求。

(二)内部审计人员管理模式缺乏统一性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管理制度、人员分工、审计项目小组人员职责、审计流程、报告路线等都有待进一步统一。

(三)审计信息技术手段缺乏,审计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

绝大多数的企业内审部门没有建立起科学系统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预警体系,不能有效识别各类重大风险,也没有建立起日常的监测体系。

(四)审计人员素质差异较大,专家型人员比较缺乏对很多企业内审部门来说,初级审计人员的的工作能力不足制约了审计项目的完成质量和效率。有经验的审计人员承担了过量的工作任务,而初级审计人员由于能力不足,只能做一些最基础的工作,从而导致老人力气不够用,新人有力使不出。要解决这一问题,内审部门必须要借助标准化的审计程序,用程序化的理念引导初级审计人员工作,最大化发挥他们的工作能力,提高审计效率的同时也有利于初级审计人员的成长。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浅谈内部审计的标准化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5161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