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蕴含的科学方法论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着眼于浙江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实际,着眼于农民群众最大的诉求期待,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民心工程。“千万工程”不仅深刻诠释了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的价值观,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论,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宝贵借鉴。
一是坚持“小中见大”。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千万工程”从人居环境改善入手,确实是个小切口。但是,它是从老百姓最迫切的需求入手,从制约农村发展最基础的问题入手,从而唤醒了农村沉睡的资源,唤醒了万千村民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唤醒了村干部在广袤农村大地上干事创业、建功立业的激情与梦想,也唤醒了市场、社会资本、城里人对农村的向往和关注,最终作出的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大文章。这是一个大情怀、大格局,也是一个大民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开展乡村建设,聚焦现阶段农民群众需求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重点实事,抓一件成一件,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千万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始终坚持“群众要什么、我们干什么,干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把群众满意度作为工作成效的最高评判标准,绝不能忘了初心,搞形式主义,损害人民利益。
二是坚持“以点带面”。所谓以点带面,就是要先搞好试点,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推开,不要一哄而起。当时浙江省委定的是花5年时间,从全省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但事实上是一干起来以后马上就形成了“鲇鱼效应”,整个浙江农村全部动起来了。没有列入示范村、整治村的坐不住了,没有干出名堂的村干部坐不住了,在外面的乡贤坐不住了……全省上下你追我赶,各种创新此起彼伏,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使得整个浙江农村从几处盆景变成了全域风景,美丽成为常态。“千万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坚决避免贪大求全、盲目扩张、冲动投资,最后是一地鸡毛、债台高筑。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总结深化,加强督查落实,确保改有所进、改有所成,进一步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