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如何进行干旱治理
埃及位于亚非欧交界处,主要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平均气温高且温差大,降水稀少,是尼罗河流域气候最干旱的国家。埃及毗邻地中海、红海,绝大多数淡水资源来自尼罗河,目前埃及人均水资源仅560立方米,仅有7%的国土面积适合生存,是全球最缺水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埃及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先进技术应对干旱,来解决“人—地—水”之间的矛盾。
将干旱治理纳入国策并制定国家水资源计划。埃及政府将沙漠治理纳入国策并成立了相关研究机构,发展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治沙体系,并制定国家水资源计划,形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机制。埃及政府为解决耕地资源不足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通过制定长远规划、重视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加强水资源管理、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有效保障了耕地质量,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一方面,为加强水资源管理,缓解供需矛盾,埃及政府早在1975年便颁布了综合用水法规,明确提出改进和提高水资源管理,实施地表和地下水循环使用的政策,最大程度开发和利用现有淡水资源、限制对水质和水资源构成威胁的项目。为了节约水资源,埃及在农业用水方面以法律形式做出了详细规定,如对沙漠地区新开发土地全面采用现代化节水灌溉技术,禁止在沙质土地使用漫灌等。另一方面,埃及政府为了引起人们对淡水资源的重视,除了每年3月22日举办“世界水日”系列活动,还自2018年起每年举办“开罗水周”讨论水资源管理问题,为各类水项目进行融资;制定了持续到2037年的“国家水资源计划”,将为应对水资源短缺投入500亿美元,该计划具体包括四大目标:改善水质、增强用水管理、提高水资源数量、为用水管理创造更好的环境氛围。与此同时,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给埃及带来的影响,成立和重组埃及环境部门与气候机构;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实行《环境法》与《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规;加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发布《国家气候变化行动计划》。
建立干旱治理与经济转型相结合的多元体系。节流的同时更要开源,埃及政府全面管理资源系统,改善资源利用和减排,通过垦荒造田、建立绿洲、修筑水坝、开凿运河等一系列措施,把沙漠治理与国土整治开发归纳为一体化工程建设。首先,20世纪80年代后期,埃及政府启动“绿色长廊”工程,在昔日沙漠中建成一条以首都开罗至地中海海滨城市亚历山大的公路;同时围绕沙漠荒漠化治理开展多个治沙工程,使得埃及西部46%的沙漠土地得到开发利用,开发耕地面积近2000万亩。其次,埃及政府发布包括低价出售土地、推进沙漠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治沙工程与人才就业相结合、帮助农户与失业人员迁入垦区等一系列政策,鼓励人们到沙漠地区定居,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金,组织对沙漠地区地形地貌、水资源、电力、土壤和环境等进行详细考察和综合研究。再次,埃及是区域内的农业大国,农业用水治理成效是关乎埃及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除了一直致力于兴修水库外,还积极探索“虚拟水”等全新水资源管理模式。最后,埃及政府作为参与其治理的主导者,既要实现农业用水治理宏观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又要保证对农业用水治理网络化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困境进行最大程度化解。各省市用水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各界、农户共同努力,根据各沙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打造“新能源+产业生态圈”模式,运用多元治理体系实现整体的生态效应,比如采用发展有机农业、大规模创新渔场、投资绿色氢能、可再生能源、海水淡化等方式带动周边区域绿色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