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
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正确就业观,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这一重要论述为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指明了方向。
择业观是人生理想在职业选择上的具体体现,是一个人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社会上不同的职业岗位,客观上确实存在着种种差异,择业者在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也存在差别,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择业预期和就业目标。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业态变化带动新职业不断涌现。在2022年7月新修订的国家职业“版图”中,职业被划分为8个大类、2967个工种。与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相比,增加了法律事务及辅助人员等4个中类、数字技术工程技术人员等15个小类、碳汇计量评估师等155个职业。职业的变迁,既顺应了市场需求,又契合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职业“上新”,不仅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也有助于更新择业观念、带动相关产业加速发展。
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悄然发生了变化。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新就业形态在大学生中的认同度日渐上升,平台企业、科技公司及现代服务业受到青睐。灵活就业由于就业弹性大、自主性较强,在高校毕业生中的接受度持续提高。同时,高校毕业生的择业心态更加求稳,对传统产业一线、城乡基层等岗位意愿不高,创业热情不足。调查数据显示,2024届求职毕业生中,47.7%希望进入国企工作,占比排名各类型企业之首;其次是国家机关,占比14.7%。两者合计比例超过了62%。慢就业、缓就业等现象突显,考研考公考国企的比例居高不下。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人才缺乏非常突出,“招工难”“用工荒”现象长期存在。事实上,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有活没人干”与“有人没活干”并存的悖论,成为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难的突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