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幸福”

2024-06-20 07:03:52 333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日照考察时指出,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强调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那么,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理解幸福的呢?

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幸福是主观追求与客观创造的统一。在马克思之前,学者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一,将幸福理解为人的感性体验,强调感官快乐的感觉主义幸福观;其二,将幸福理解为人的精神愉悦,强调人的德性及内在追求的理性主义幸福观。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是考察幸福生活的基点,幸福只能是现实的人的幸福。现实的人绝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体现动物本能的人,为此马克思批判感觉主义的幸福观,指出一味追求吃得好,喝得好,而毁掉了一切精神内容,这是粗鄙的。现实的人也不是停留在理念层面上抽象的个人,所以马克思批判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幸福观,指出他们的幸福观是抽象精神的设计,在现实世界面前是软弱无力的。现实的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首先是有需要的人,有追求的人。人的主观需要与追求是获得幸福的内在动力,不断激发着人们的行动与实践去满足需要与追求。同时,任何需要与追求的满足都不能只停留在主观层面,必须面向客观现实,在现实中创造幸福。现实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中的人,这决定了人的任何创造都不是随心所欲地,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所以马克思理解的幸福是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创造的统一,这种统一是如何实现的呢?马克思的回答是实践。在实践中,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对象世界相互作用,一方面,世界在人的实践中成为人化的世界,人通过实践不断创造出满足人的生存发展所需的客观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不仅使自己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与发展,而且感受到主体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正是人的实践活动,现实地把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创造联结起来、统一起来,人们在创造性实践过程中不断获得幸福、累积幸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实践幸福观。

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幸福是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的统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幸福的关键所在。人的幸福离不开丰富的物质生活基础,因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历史展开的前提。马克思指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更不可能实现幸福,因此物质富足是幸福的基本条件。但是片面地、一味地追求物质和财富并不会带来人的幸福,反而会落入资本拜物教的深渊。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虽然带来了物的丰富,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宰制一切的资本逻辑并没有带来大多数人的幸福,反而造成了人的异化和不幸。马克思指出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劳动是一种异化劳动,他们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沦为资本的附属品,受到资本的裹挟与支配,成为金钱与资本的奴隶。人的发展需要,被片面化、膨胀化为物质主义、金钱至上,丧失了对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及对丰富多彩生活的追求。马克思指明要破除资本拜物教的迷障,克服单一、片面的物质主义,将人从资本的异化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展现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彰显人的自由性与丰富性,实现人的真正充实的幸福。物质贫乏不是幸福,精神空虚也不是幸福。幸福是人的身心协调,既需要物质富足,也需要精神富有。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全面幸福观。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幸福”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4739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