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帽子”迷信构建健康学术生态

2024-06-20 07:03:52 333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破除“帽子”迷信构建健康学术生态

近期,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头衔引发学界热议,这不仅促使了各界对人才称号体系的深入探讨,更是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唯帽子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人才称号,俗称帽子,是给人才阶段性学术成果的一次性认可、一次性任务或一次待遇,而不是标签、等级或特权。设置人才称号的初衷是营造坚守初心使命、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学术文化氛围。唯帽子现象是人才称号异化为人才等级、地位和特权等非理性的一种学术界乱象,是人造产物,不仅背离了人才称号设置的初衷,破坏了公平公正的学术环境,还阻碍了科技强国建设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进程。

唯帽子现象的根源与动因

当前,唯帽子现象已成为制约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顽疾,其形成和泛滥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有关方面对人才称号误认误用的因素,也有研究机构片面追求人才称号数量,更有不乏少数帽子人才和投机者为追求功利而滥用人才称号的结果。

误认误用人才称号是唯帽子现象的诱发因素。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从业人员急剧增多,有关方面识别、发现和使用人才也越发困难,进而模糊了帽子人才和适用人才的界限,导致在衡量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时,帽子数量成为一个重要统计指标,这误导研究机构片面重视帽子人才数量,导致了在规划和布置重大科技方向时,会优先向帽子人才征求意见,变相提升了帽子人才的地位和作用;导致在配置科技资源时,会优先考虑帽子人才进入科技计划及项目的评审专家库,强化了帽子人才的学术权力。

追逐人才称号数量是唯帽子现象的关键因素。当前,排名机构和上级机构普遍将人才称号数量作为重要指标,这一导向使一些研究机构陷入盲目追求帽子数量的怪圈,进而造成内部学术环境的恶化。对外而言,部分研究机构为追求排名提升或经费争夺,在岗位聘任、薪酬福利以及工作条件等方面过度竞争,形成对帽子人才的过度追求和依赖,这不仅导致了帽子人才的无序竞争与流动,还抑制了真正有才华和潜力的科研人才的潜心研究和创新动力。对内而言,有的研究机构在学术与行政职务聘任中,往往给予帽子人才过多的优先权,逐步导致帽子人才群体在学术与行政领域的话语权垄断。更为严重的是,部分研究机构在人才称号的增选过程中,甚至出现了有组织地争夺帽子的现象,这加剧了人才称号的非理性竞争。唯帽子不仅扭曲了微观学术环境,也恶化了那些潜心问道的非人才的生存环境。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破除“帽子”迷信构建健康学术生态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4736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