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立法怎么“开”

2024-06-09 07:03:52 669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开门立法怎么“开”

立法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才能集思广益,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有机统一起来,使法律真正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作为民主立法的重要体现,开门立法不仅是现代民主国家在立法程序、立法形式上的客观要求,是宪法的人民主权原则在立法领域的具体落实,也是确保各项立法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建设基层立法联系点,积极探索开门立法的具体方式,许多来自基层的民情、民意、民智在法律中得以体现。

然而,开门立法遇冷的现象在各地还时有发生,低参与问题仍然较为普遍。开门立法究竟应当怎么民声如何更好地进入国家立法?这需要从立法的各个环节加以完善,让开门立法做到真开门”“全开门”“常开门,将开门立法的实践转化为高质量的立法成效。

立法前要问需于民。当前,开门立法的一个主要做法是将即将出台的法律法规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这是必要的、有效的,但我们不能将开门立法简单等同于此。在当前开门立法的实践中,有以下问题要引起重视:一是存在群众不知的情况。如果不经过广泛深入的宣传,不少群众不知道立法机关的规划、计划和项目,不明白自身利益和立法之间有无重大关联,也就缺乏参与的积极性。要使人民群众有序有效参与到立法过程中,就必须依法保障公众对立法信息的知情权,保障立法信息依法向公众全面准确无迟延公开。立法信息如果不公开、慢公开、少公开,公众对立法情况不了解、不掌握、不清楚,就可能造成走过场形式化参与,或者走极端不理性参与的情况,这都不符合民主立法的要求。二是存在群众不能的情况。开门立法面临的难题之一,就是如何实现平实语言与法言法语之间的互相转换。既要让复杂问题简单化、让群众听得懂,也要将群众建议转化成法言法语,从而有利于建议更好地被采纳。法律虽然与生活息息相关,但也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逻辑缜密的法律用语如果没有详细的注解和说明,一般人可能难以理解其中的含义,也就无法真正参与其中,更不用说发表真知灼见。三是存在群众不想的情况。有的群众顾虑建议内容的有效性,有的群众对法律法规与自身权益关联度的认识不足等,导致参与立法的积极氛围不够浓厚。

对此,开门立法的覆盖环节应当进一步提前,在立法的准备阶段,即为正式立法提供或创造条件的立法预测、确定立法项目、开展可行性论证等环节,就要强调问需于民。例如,在立法工作启动前,主动向社会征集立法建议项目,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开展委托调研、座谈听证、调研问卷等活动,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立法诉求,对通过来信来访提出的立法项目建议予以充分研究考虑。无论是征集立法项目,还是开展立法项目的筛选论证,都应当对群众的立法意愿予以充分关注,将社会公众的意见建议作为确定立法规划计划的重要参考依据。又如,立法机关在立法前应对立法项目、规则等内容予以依法公开,并尽量找到法言法语民言民语的契合点,促使公众了解自身责任和权利,及时掌握立法信息,培养参与立法的习惯,让每一部即将出台的法律法规更加符合人民意愿、切合发展实际、契合时代要求。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开门立法怎么“开”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4480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