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毛泽东对“两个结合”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毛泽东同志带领人民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不断回答实践遇到的崭新课题,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两个结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一个伟大理论创新,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成果。这“两个结合”思想从哪里来的?毫无疑问,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最新总结。若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追根溯源来看,应当说,它是建立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开拓的基础上。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
毛泽东其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既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又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化的理论体系。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党内存在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严重错误倾向时,他就提出“反对本本主义”,已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雏形。
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批判过去中央领导的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陷入绝境的危害时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他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随后,在《〈共产党人〉发刊词》和《新民主主义论》中又明确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这些论述进一步明确我们党所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但是,这时有一个重大原则问题没有解决,即领导中国革命,究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从共产国际的决议、指示出发?遵义会议后,经过红军长征的胜利、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中国共产党已经能够独立地按照中国实际情况来决定自己的政治战略。但在组织关系上还要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为了纠正党内存在的“左”倾右倾错误,将全党思想统一到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政治路线上来,夺取全民族抗战的伟大胜利,党中央决定开展整风运动。这就是当年进行整风的初心和根本出发点。经过4年整风运动解决了这个问题。作为整风运动理论结晶的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党在奋斗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使党在革命斗争中取得胜利,“达到了今天这样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空前的巩固和统一,发展为今天这样强大的革命力量”,“形成为全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事业的伟大的重心”。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毛泽东在延安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曾感叹:“中国的斗争如此伟大丰富,却不出理论家!”于是,他深入总结中国革命经验,写出《实践论》《矛盾论》,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中国化水平大大提升。他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开头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简单明了之语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普及到老百姓的脑海里。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文中,他通过驳斥美国白皮书,叙述近代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不断斗争直至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历史,总结出两条历史发展的逻辑和定律。一是帝国主义者的逻辑,即“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他们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这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定律”。另一条是人民的逻辑,即“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他们也是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又一条定律”。他作出结论指出:“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这篇文章通过概述中国近代史讲解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将高深理论化成通俗白话,是“第一个结合”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