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上溯中华文明起源的原点和基石
2022年10月28日,党的二十大刚刚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便来到河南省安阳市,考察位于该市西北郊洹河南北两岸的殷墟遗址。他仔细观摩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感慨地说,“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
殷墟遗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也是中国考古发掘时间最长、次数最多、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
殷墟遗址由殷墟王陵遗址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共同组成。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先后发现有宫殿区,内含宫殿、宗庙、祭坛等夯土基址80余座,形制恢宏,布局严整,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前朝后寝、左祖右社”格局的典范。殷墟王陵遗址作为商王朝的陵地与祭祀场所,相继发现了13座大墓、3000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与车马坑,作为我国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开创了中国帝王陵寝制度的先河。
洹北商城遗址,内部有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贵族居住区及墓葬等。洹北商城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商代早期郑州商城与商代晚期殷墟之间的空白,改变了传统“殷墟”的概念,成为近20年来商代考古、历史研究的重大突破。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商王朝占卜的记录,近16万片刻辞甲骨,4500多个单字,记载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方方面面,是研究商代历史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