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平等”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平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逻辑建构的焦点之一,在一定意义上体现着马克思学说的核心价值追求。通过对资本主义平等问题的批判和揭露,马克思找到了一条走向真正平等的现实道路。一些人把资产阶级价值观中所谓的平等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相混淆,从而抹杀了平等问题的历史性和阶级性。因此,我们必须厘清马克思主义的平等概念,从理论上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平等具有历史性。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这样定义:“平等观念本身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个观念的形成,需要全部以往的历史,因此它不是自古以来就作为真理而存在的。”唯物史观认为,平等不是一个抽象的、人道主义的空洞概念,而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始终与生产方式发展密切相连。平等观的具体内容也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一定历史阶段的物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不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平等观都受当时物质生活生产方式所制约。然而,一些人却往往把平等当作超历史的、永恒的价值尺度去评判社会历史,遮蔽了它的历史性,实质上是把资本主义当成了永恒的、不可逾越的社会形态。资产阶级所宣扬的平等也只是资产阶级的话语垄断。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共产主义是“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完美统一,平等才能得到最终的历史完成。
平等具有阶级性。平等的阶级性体现为不同的阶级可以赋予平等不同的内容,从而为不同的阶级利益服务。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资本主义平等观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观,所谓的平等也只不过是为少数资产阶级服务的虚伪的平等,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话语。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的平等观产生于商品的等价交换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即便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和需求,也默认了彼此的平等地位。但是,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背后却隐藏着剥削的秘密,资本主义制度也被马克思称作“现代奴隶制”,平等只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修辞。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从劳动入手揭露了资产阶级平等的虚伪本质,资产阶级认为他们购买劳动力商品是一种等价交换原则,实际情形却是劳动“就它的内容来讲,它像一切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马克思讽刺地说,“谈到‘平等的权利’和‘公平的分配’,是为了指出这些人犯了多么大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