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中的青春意气

2023-12-30 07:03:52 996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毛泽东诗词中的青春意气

1910年秋天,17岁的毛泽东外出求学时写下《七绝·呈父亲》;1928年秋,35岁的毛泽东写下引兵井冈后的《西江月·井冈山》。17岁到35岁,毛泽东诗词,是青年毛泽东奋斗人生的壮丽画卷和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赏读毛泽东青年时期的诗词作品,可以品味毛泽东青春岁月的斑斓色彩,体会毛泽东真情实感的炽热深邃,感触毛泽东品学才识的出类拔萃,领略毛泽东上下求索的刚毅执着,感悟毛泽东救国救民的使命担当。

严父慈母,深恩难忘

1910年秋天,毛泽东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在离家时,抄写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记述了毛泽东的早期生活,不少内容反映他与父亲如何抗争,但不能据此认为毛泽东对父亲只有反叛而没有敬重。正是父亲的严厉,使毛泽东自幼克勤克俭;正是父亲的支持,毛泽东才得以几进私塾并外出求学。透过《七绝·呈父亲》,可以品味出毛泽东对父亲的深沉感激。他把原诗的男儿改成孩儿,体现出对父亲的敬爱。他把死不还改成誓不还,充分考虑到了父亲的忌讳和希冀。与其说这是毛泽东向父亲含蓄道别,不如说是他对父亲作出一种庄重承诺。母亲文七妹善良贤惠、乐善好施。1919年10月5日,文七妹病逝。毛泽东赶回韶山时,她已经入殓两天了。他跪守母亲灵前,含泪写下一生中最长的诗作《四言诗·祭母文》。这是一篇念颂母亲的绝唱,痛苦、悲伤、思念、惆怅、悔恨、感恩之情浓郁厚重。写好《祭母文》后,毛泽东还写了两副挽联。其一为: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其二为: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博览群书,修学储能

毛泽东在湘乡小学堂只就读了半年,1911年春天,他考入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堂。辛亥革命爆发后,他投笔从戎。他从鼓吹革命的《湘汉新闻》上,第一次看到社会主义这一名词。离开军队后,1912年,他又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读了6个月又退学了,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

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翌年春,转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遇到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等优秀老师,度过了修学储能的五年半时光,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他以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进行自勉,既读有字之,又读社会无字之书。这五年多的岁月,对青年毛泽东思想观念的形成有着关键意义,他接触并深入思考了各种社会思潮,由一个一般意义的民主主义者成长为一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为他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并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窗挚友,同气相求

1915年6月25日,毛泽东在《致湘生信》中写道:同学易昌陶君病死,君工书善文,与弟甚厚,死殊可惜。校中追悼,吾挽以诗,乞为斧正。信中,附上了《五古·挽易昌陶》。这是毛泽东为六年孔夫子,七年洋学堂的同窗好友写的一首悼亡诗。它写得哀婉凄切、苍凉彻骨,但又不是惨惨戚戚,而是透发着一股阳刚之气,报国豪情,气贯长虹。毛泽东还写了一副挽联: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湔,独令我来何济世;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役,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全联表达了对挚友不能共同担负起济世救民重任而痛惜万分的真挚情感。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毛泽东诗词中的青春意气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1490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