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以何安人、服人并濡其身
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当遇到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人时,常称之为“儒雅”,把历史上能“投戈讲艺、息马论道”的将领常称之为“儒将”,把靠读书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人常称之为“儒吏”,把以宣扬孔孟思想为研学使命的人常称之为“儒家人物”。那这个“儒”字到底是什么含义呢?史上有人以“性格温和”作解,也有人望字生义解释为“因为人需要知识,故为儒”,亦有人以“研究学问的人”相解。那么这些解释到底与本字对不对应、精到不精到、准确不准确呢?
东汉的许慎在其所著《说文解字》里面对“儒”字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东汉之时,儒士已然是“士、农、工、商”四民社会的中心阶层,许氏此解或是“有意无意之间,往往依其自身所遭际之时代,所居处之环境,所熏染之学说,以推测解释古人之意志”。故他把“儒”字解释为“术士”。但在周公旦所著《周礼·天官冢宰·大宰》里,大宰联系天下民众的九种办法这样描述“儒”:“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长,以贵得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五曰宗,以族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以治得民。八曰友,以任得民。九曰薮,以富得民。”其中“儒,以道得民”意思是“儒”者以他们的才能学说得到民众的信服。对于“儒”者在国家社会所从事的具体事务,东汉郑玄以为:“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在郑玄为“儒”者“六艺”教人解释的基础上,唐朝的孔颖达进而又加补充,他在为《礼记·儒行》中“哀公曰:‘敢问儒行’”这一句作注解时补充说:“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后来元朝的胡三省给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作音注时,在《秦纪》里对“鲁儒”的解释就引用了孔颖达的上述观点。清朝的文字训诂学大师段玉裁也认可上述的说法,并对“术士之称”作出了解释:“术,邑中也。因以为道之称。《周礼》‘儒以道得民’注曰:‘儒有六艺以教民者’……按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
通过传世文献《周礼》《礼记》的相关记载,我们知道了“儒”者所从事的具体事务和基本特点,那么“儒者能安人、服人并濡其身”是通过什么方式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