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任务,“是当代中国共产D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强调我们要“深化对D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明确理论创新的方位、方向、方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一重要讲话在科学回答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等问题的基础上,从源与流、时与势、纲与目、知与行的统一中,深刻揭示了理论创新的方位、方向、方法,为我们在新征程上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供了根本遵循。
既守好魂脉根脉,又拓宽理论视野,在疏源浚流中推进理论创新。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理论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始终呈现为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的和谐变奏。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是发展的前提,丢了老祖宗,就谈不上所谓的发展;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坚持,敢于讲新话,才能谱写新篇章。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是我们立D立国、兴D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守好魂脉和根脉,就做到了不忘本来,这是我们D的理论之树常青、思想之河不断的泉源。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既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又要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从而使二者彼此契合、相互成就。
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既要不忘本来,也要吸收外来。唯有疏源浚流,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长河澎湃向前、源远流长。老祖宗不能丢,单靠老祖宗也不行。正如列宁所说,“共产主义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如果没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推进理论创新,必须不断拓宽理论视野,以胸怀天下的宏阔眼光汲取和融通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有益思想文化资源,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从而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
既解答时代课题,又把握历史大势,在应时顺势中推进理论创新。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任何科学的理论都蕴含着对历史大势的深邃洞见。正是这种对“时与势”的把握,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通向真理的道路。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都是通过思考和回答其所处时代的课题来推进理论创新的,一代代中国共产D人也是在回答革命、建设、改革等时代课题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回望历史,时代和思想总是交相辉映,实践和理论总是相互促进。置身奔涌向前的时代洪流,面对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实践,迫切需要我们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在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科学回答中,凝练思想精华,总结鲜活经验,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科学理论的真理力量,不仅在于满足时代之需,而且在于洞见历史大势。唯有应时顺势,才能真正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大历史观,以高度的历史理性掌握历史规律、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从而在对现实问题的有效应对中引领世界历史的正确走向,在对历史逻辑的深刻把握中释放更加璀璨的真理光芒。
既重体系化建构,又重学理化阐释,在纲目并举中推进理论创新。真正彻底的理论不仅具有体系化的构架,同时兼具学理化的表达。马克思主义便是如此,不仅因其“两大发现”的深刻学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而且因其“一整块钢”的完备体系论证了自身的科学性。对于理论发展而言,唯有体系化,各个组成部分才会形成内容完备、结构严谨的有机整体,才能彰显思想融通、逻辑互证的真理力量,才能避免碎片化、片面性的误区;唯有学理化,才能把源自实践的感性经验经由学术分析和科学论证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使其具有坚实的学理依据,才能转化为说服群众、掌握群众的实践伟力,才能破解教条化、形式化的难题。体系化与学理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理论的丰富、完善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由若干组成部分共同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当前,我们要在体系化上下功夫,自觉把各领域各方面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置于D的创新理论的科学体系中来认识,做到整体把握、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