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要提升基层治理质效,需要方方面面的力量予以赋能,借力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层治理铸魂、汇智、聚力,便是其中方法之一。基层组织应立足本地历史遗存和人文资源优势,善用一脉相传的“老底子”文化,持续推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运用文化力量赋能,为基层治理注入“红色动能”。
活用非遗文化,夯实基层治理引领力。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生长的沃土,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灿烂瑰宝,它承载着中华民族许多优秀基因,比如刻苦勤劳、诚实劳动、自强不息、艰苦朴素等精神宝藏。在新的历史时期,基层组织要活用身边的非遗文化,使之成为夯实基层治理引领力的源头活水。基层组织应积极保护、传承、运用好传统戏曲、乡村民俗、口述文化等非遗文化资源,结合非遗的大众特性,开创多彩活动。通过“非遗+教育”、“非遗+习俗”、非遗进社区等活动,让非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既让非遗焕发新光彩,也为基层治理注入源动力。依托非遗的内涵精神因子,融入现代生活,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表现形式,展现非遗内涵,讲好非遗故事,传递精神力量,将优秀文化融入基层治理,弘扬文化精神,以文化力量为抓手,凝聚群众力量,引导社会向善。深挖非物质文化中的遗产价值,找到传统文化和基层治理的连接点,使之能够在促进基层治理中发挥非遗文化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
巧用睦邻文化,凝聚基层治理向心力。“远亲不如近邻”是中国人挂在嘴边的老话,充分体现了国人对邻里关系的重视,民间谚语“金乡邻银亲眷”更是把邻里关系看作胜似亲戚关系。基层组织应巧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睦邻文化理念,并将其延伸到基层治理的各个层面,带动居民主动参与,为基层和谐、拉近邻里关系起到促进作用。以睦邻文化为桥梁,通过打造“近邻”“便邻”“惠邻”等D建品牌,做实做优“邻里D建”。打造“邻里议事厅”“有事好商量”等睦邻议事空间,把议事场地搬到老百姓家门口,引导老百姓民主协调、共治共享。开展“邻里文化节”等群众文化活动,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搬上舞台,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盛宴”。通过巧用睦邻文化,为群众提供众多贴心服务,使之成为激励更多群众自觉参与基层治理的“磁石”,从而进一步推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