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23-11-19 07:03:52 559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标志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全面进入落地实施期。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顺应了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广泛的现实需求和深刻的时代必然性,必将给我国“三农”发展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三个维度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价值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赋予农业农村新使命。农业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的提出,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重要阶段性变化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突出表现为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以及城镇化率均接近60%,这些指标通常用来表征一个经济体正在走向稳定和成熟。新的发展阶段需要重新调整城乡工农关系,同时也赋予了农业农村新使命。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扮演着食物供给、要素贡献的角色,生产功能、增产导向占主导地位。当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结构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发展对资源要素量的投入依赖程度下降,这需要农业从增产转向提质,农村从要素供给向生态空间、文化传承、新消费载体等转变。

“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决定乡村振兴的必然性。从全球现代化的一般历程看,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两个客观趋向,即农业比重会持续下降、农村人口会不断减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情况大体符合这一趋势。1978~2017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8.2%下降至7.9%,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82.1%下降至41.5%。在这两个趋势的变化过程中,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农业萎缩、农村凋敝、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然而,全球范围内还没有一个人口超过10亿的大国实现现代化先例,我国大国现代化的进程注定不同于他国,这也意味着即便我国城镇化率达到稳定发展阶段,还将有几亿农民在农村生产生活,如果不解决他们的问题,我国的现代化将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制度、市场、技术条件交汇为乡村振兴创造基础。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广泛的现实基础,制度层面惠农政策持续叠加产生累积效应、技术层面新技术广泛渗透、市场层面需求的升级以及要素层面城乡要素流动加强等综合作用,为推进乡村振兴创设有利条件。近年来,我国重要农产品价格、农村产权等领域的改革不断取得突破,政策持续叠加产生累积效应,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活力,调动了城市资源下乡动力;新技术广泛渗透于农业生产、服务、加工、流通和营销等各个环节和农村发展的各方面,为农业功能拓展、产业链延伸提供了条件;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向往,既要吃饱吃好,也要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对清新美丽的田园风光、洁净良好的生态环境有了更多期待,这为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供了需求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五位一体”的内在逻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多个方面,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0436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