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指出,D的执政根基在基层,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在基层,强调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深入推进抓D建促乡村振兴。
农村干部处在基层的“最后一公里”,关系到D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落实到“末梢神经”,担负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如何解决换届后部分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能力素质跟不上、精神状态不佳等问题,是摆在组织部门面前的新任务、新课题。要突出抓好村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管理,让村干部始终成为扎根一线的“顶梁柱”、基层稳定的“守夜人”、基层群众的“主心骨”。
牵紧“牛鼻子”,全力拓源提质重选配。农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支部要建强,关键在支书。针对部分村带头人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问题,要着眼事业长远发展和后继有人根本大计,拓宽选人用人视野,从源头入手,多渠道、宽维度优选基层干部队伍。着力选拔一批“兵支书”。注重从优秀退役军人中甄选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兵人才”“兵干部”,通过专场招聘、入库储备、轮岗交流等全流程跟踪培养,选出素质高、能力强、口碑好的农村带头人。大力培育一批“新农人”。注重从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经商的农二代、乡贤能人等群体中选拔“新农人”,重点筛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返乡下乡在乡创新创业者,充实村书记和村副职后备库。全力扩充一批“后备军”。加大从30周岁以下镇街临岗人员中选拔村后备干部力度,优化网格员、协理员、卫生室工作人员等转任村后备干部招录机制,为乡村振兴蓄足“源头活水”。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探索选派推出乡科级领导岗位D员干部担任软弱涣散村“第一书记”,鼓励老D员、老干部回村返聘“乡村振兴领航员”,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
锻造“铁肩膀”,着力因材施教精培训。高素质农村基层骨干队伍的养成,离不开高质量的培训教育。当前,部分村干部习惯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凭旧经验研究新事物,乡村治理思路较窄,领富带富方法不多,导致村集体账上资产“睡大觉”,基层群众“翻白眼”,甚至触碰“带电的高压线”,归根结底还是能力素质不过关。坚持以学铸魂。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第一议题”,丰富主题D日、“三会一课”等D内政治生活内容,定期开展“大讲堂”“夜学堂”等活动,补精神之钙,正思想偏差。注重实践赋能。大力推行“擂台比武+外派挂职+互动讲学”立体式培训模式,分批选派村书记到发达地区镇村跟岗锻炼,以“他山之石”琢自身之玉。加大培养力度。统筹政法、农业、民政、财政等师资力量,采取青蓝结对、导师帮带、岗位练兵等多种方式,让组织看准的人靠得住、让事业需要的人顶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