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校三全育人典型交流材料

2023-10-22 07:03:52 561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教育部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大中小学都要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培养学生荣誉感和责任意识。随后的十多年,党和国家以及教育部门又相继出台文件,要求精心策划和组织毕业典礼等重要的校园仪式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思想和情感上的感染和激励。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将做好毕业典礼等仪式活动上升为国家意志,彰显了党和国家对毕业典礼等校园仪式的重视,映现出毕业典礼的特殊属性与学校育人活动基本诉求的耦合性,表明毕业典礼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新时代背景下,深入考察高校毕业典礼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既是党和国家及教育部门对毕业典礼高度重视的积极回应,也是毕业典礼仪式育人功能在学段上的延伸,对充分利用仪式活动发挥思想政治引领和道德价值引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高校毕业典礼的育人功能

1.规训与过渡功能。学校实现规训目标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价值观念输入,形成思想上共识;二是通过毕业典礼等仪式活动树立榜样、彰显先进,形成行为上的统一规范。思想上的共识能够引导统一、规范的行为习惯,思想和行为的统一是高校毕业生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重要指标。过渡是毕业典礼作为仪式活动的基本属性,它呈现为一种线性进程模式,包含复杂的时空概念和丰富的多层次内涵,最终目的是使人“从一确定的境地过渡到另一同样确定的境地”。对毕业典礼的基本特征进行考察发现,这一过渡结构蕴含着三个层次的基本含义:一是空间的过渡,学生由学校空间过渡到社会空间,意味着从此便要完全融入社会;二是身份的过渡,学生由学生身份过渡到社会身份,意味着从此要承担社会责任;三是知识结构的过渡,学生从书本知识过渡到实践知识,意味着从此要承担职业责任。时空场域的转换、社会角色的转换以及多重责任的袭来,这也就决定了学生需要有一个过渡的时间和空间。毕业典礼的过渡功能不仅能够在学生踏入社会之前给予他们情感宣泄的机会,而且为他们实现身份过渡提供缓冲空间,缓解学生的毕业焦虑、就业压力和心理负担。

2.记忆与认同价值。毕业典礼通过环境的营造、音像载体的运用、特殊人物的致辞、学位证书的颁发、校长的拨穗正冠等构成一个完整的仪式符号系统,基于学生的相似性思维,毕业典礼中的仪式符号开始发挥意义的生产与再生产作用。毕业典礼以其特殊的时空场域、符号群体和象征意义形成了学生的校园文化记忆,是学生参与的创造性活动。认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群体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自然的心理状态。在所有认同类型中,人的身份认同是基本认同,是个体与社会关系的联结点,若没有一定的身份认同,个体便很难融入该群体乃至社会,这不利于个体的发展和群体的壮大。身份认同有一个前提性的条件,即要有群体记忆的产生。群体记忆主要由共同的时空场域、共同的事实经历和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三个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群体记忆是站在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群体的立场上产生的,它需要时空概念与群体的完美重合。对于毕业生而言,时空概念表现为母校和大学生活史,群体就是曾经共同学习、共同生活过的共处于同一时空场域中的师生群体。因此,当学生走出校门,“通过对自身历史的回忆、对起着巩固根基作用的回忆形象的现时化,群体确认自己的身份认同”。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有关高校三全育人典型交流材料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29753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