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这次全市第二次环境保护大会暨2012年环保工作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杨军同志回顾总结了“十一五”以来全市环保工作,安排部署了“十二五”和今年的工作任务,讲的这些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抓好贯彻落实。这里,我重点强调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深化认识的问题
认识的深度决定着工作的力度和落实的程度。“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认识还不到位,工作理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首要的是要切实解决好认识问题。
第一,加强环境保护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意。近年来,随着全市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随着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快速推进,一批煤炭、石油、电力、化工等行业迅速崛起,我们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紧,环境保护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着力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代价偏高的问题,通过发展转变方式,通过发展调整结构,通过发展优化经济增长,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进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当前要立足我市资源优势,提升传统产业存量,优先支持煤炭、石油、电力、化工、建材等企业向产业园区聚集,实现集聚生产、集中治污、集约发展。同时,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产业,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多业并举、循环利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第二,加强环境保护是加快转型跨越、建设“生态平凉”的必然选择。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建设小康和谐文明生态平凉,是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放眼未来,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指针。环境既是加快转型跨越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小康和谐文明生态平凉的重要内容。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去年获得全省唯一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荣誉,这为建设生态平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设生态平凉,就是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社会文明高度发达,以加强环境保护来破解资源环境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要在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推进生态平凉建设。这是我们在新的发展时期的更高追求,是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必然选择。
第三,加强环境保护是打造投资“洼地”、提高综合竞争力的迫切要求。良好的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是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重要因素。从微观经济主体来看,投资主体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投资者关注的投资环境,绝不仅仅是过去意义上的“几通几平”,而是对生产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等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不少外商进行投资考察时,对环境十分重视,特别是食品类、纺织类和高科技产品,甚至对空气质量都有严格的要求。从宏观政策环境来看,国家环保政策的门槛越来越高,对许多项目的环保要求越来越严,一些指标甚至成了一些项目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环境保护直接关系到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如果放松了环保,好的项目就进不来,来的项目就好不了。从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环境管理水平,还关系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许多国家,甚至一些大型企业,对未获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的产品持抵制态度。传统产业如果不及时注入环保理念,在国际市场上就会受到“绿色壁垒”的限制,发展必然受到制约。可以说,环境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哪个地方重视环境保护,那个地方就能争取发展的主动。
第四,加强环境保护是适应社会进步、顺应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的现实需要。环境保护关系到国计民生,涉及千家万户。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干净的用水、新鲜的空气、放心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问题能否解决好,已成为群众评价我们工作的一条重要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内容,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和民心工程来抓,真正抱着对历史、对未来负责,为广大群众、为子孙后代着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下决心解决群众反响强烈、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既让群众生活小康、更让群众身心健康,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二、关于突出重点的问题
抓主抓重是我们多年工作中形成的有效抓手,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做法。抓环保工作同样要坚持这一做法,突出重点,合力攻坚,务求实效。当前,要按照《平凉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发展规划》要求,紧扣建设国家生态市、全国园林城市、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市的目标,全力抓好五个方面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