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党课讲稿)
前言
今天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今天上课的题目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在这个报告中有四个崭新的“第一次”:第一次在党的报告中用了一个篇章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第一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同的高度,被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第一次被写入党章。四个“第一次”展现了我党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或者说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达到了
一个新的高度。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我还是从人类文明的进程开始谈起。
人类进入文明的第一个阶段是农耕文明,在这样一个阶段人类终于可以摆脱漫长的原始社会,那时候我们主要是靠采集狩猎为生。到了农耕文明这个阶段,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生产劳动在固定的土地上耕作,可以使得人口得以大量繁衍生存,在这个时
期也就诞生了实际上非常著名的几大文明,我们中华文明也是诞
生于这个时期,在黄河长江流域诞生,代代相传,绵延至今。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进步,到了近代,人类走向了另外一个文明阶段。由于人类可以大规模生产了,我们就进入了工业文明时期。支撑大规模生产是由于我们从地下挖取了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在这个过程中,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提供了交通等方面的便利,但有一个与之相伴挥之不去的,那就是环境污染。我们知道,煤燃烧之后发电,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硝、粉尘等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对这个问题,人类也在进行反思,所以期待走向一个崭新的绿色的文明阶段——生态文明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对能源的使用会发生巨大的转变,不会像以前那么过度依赖化石能源,而代之以可再生的太阳能、风能等等。生态文明还要求人类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上都要发生根本变革。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这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的一个必然要求,这是人类经过一番
痛苦反思之后得到的结论。
那么说起人类的痛苦,最早进入工业文明的国家,像英国、美国等,他们也最早经历了这样的痛苦。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大家看这副漫画,漫画上有一个杀手他在质问着人们,你们到底是要钱还是要命?这是当时描绘伦敦泰晤士河的一幅画面。1958年,伦敦工业革命刚刚开始的时候,对污染治理没有什么更好的措施,大部分污水直接排到河里,污浊空气直接排到空中。
那么,在这样个阶段,泰晤士河鱼蟹不生,所以才会有刚才的质
问。这种痛苦也不止是在英国有。我们再来看这幅图,这是1948年的美国的多诺拉镇,当时是美国的一个化工重镇,那年10月份在这个小镇上弥漫着毒雾。那是从当地各个化工厂飘出来的有毒气体聚集在小镇上就形成了毒雾。这个毒雾造成了当地居民一半人都患了病,有些人体弱抵挡不过去就死去了。类似的现象不仅在这一个小镇发生,我们都知道的洛杉矶烟雾事件等也是这种情况的写照。日本人民也曾经经历了这样的痛苦。日本北九州上空飘荡着七彩烟雾,曾经一度被日本人自豪地认为那是他们工业繁荣的象征。可是为了治理这些有毒的气体,他们耗费了8000
亿日元,花费了近20年的时间。
上个世纪30到60年代,遭受环境严重污染的不止是上述这些国家,八大公害事件使得这些国家开始反思,也在寻找出路,看看能不能治理好环境,看看能不能有一种更清洁的生产。当时他们通过技术改造,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来寻求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还有一些国家就想到了,可以把污染非常严重的产业转移出去,这样自己国家不就清洁了很多吗?的确,他们也是这样做的。比如,日本曾经把污染非常严重的冶炼行业转移到菲律宾去。经过这样的转移,经过技术的改造,他们本国的确清洁了很多,可是从世界范围来看,生态危机其实并没有根本好转,反而在这些承接了污染转移的国家里日益恶化,甚至有人用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来描述这些地区今天的状况。那么,明天对于人类来讲
会不会是“万径人踪灭”?还有我们的后天——我们的未来到底
会是怎样呢?美国曾经有过一个灾难片电影的名字就叫《后天》。大家回想电影中场景,海啸爆发,天崩地裂,地球都不在能够存在,那人类又何以能够生存呢?这种状况会不会真的发生?我们
当然不希望它发生,但也许它正在向人类一步一步逼近。
有人说,你可能有点杞人忧天了,技术的改造使得我们可以克服这样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得人类能够健康发展。当然在这个方面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说到技术的进步,在农业中人类对待害虫,不断地发明各种各样的杀虫剂,终于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杀虫剂叫做T,用到农田中虫子很快就被杀死了。可是,我们也知道在食物链上端的鸟儿和其他的生物吃了这些被毒死的虫子,也就跟着一命呜呼了。所以,本来春天应该是一个鸟语花香、万物复苏的季节,可是在女作者蕾切尔·卡逊看来却是一片死寂,所以她写了一本书《寂静的春天》,描述使用过T等剧毒杀虫剂的土地上发生的状况,导致人类身受其害,导致了河水的污染,导致了牲畜等发生病症。她这本书在1962年出版之后在美国社会就引起了轩然大波,而且读者群马上形成了意见截然相反的两方。一方是大部分的读者公众,他们跟蕾切尔·卡逊有着同感,认为既然T等剧毒杀虫剂造成了这么大的危害,应该取缔使用它。还有一派意见截然相反,他们主要是农药的生产商包括大的农场主,他们认为蕾切尔·卡逊在一派胡言,T是什么东西?这是曾经获得了诺贝尔
化学奖的代表了人类科技进步最高成就的发明!怎么就被诬蔑成
这个样子呢。那到底谁说的是真相?当时联邦政府还专门为此派出了一个联邦调查委员会。经过6个月的调研,委员会发布公告认为,《寂静的春天》是一本严肃的作品,书中所描述的全是事实,而是据他们的研究有些地区的情况比蕾切尔·卡逊说的还要严重,所以响应广大民众的呼吁,联邦政府取缔了T等剧毒杀虫剂在农田当中大范围的使用。由于这本书引起的强烈争论,实际上它也起到了一个唤醒民众环境意识的作用,在美国社会由此也诞生出了最早的一批环境NO组织。这些环境NO组织一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在美国的政府部门中,也多了一个部叫做EP(美国环保总署),专门负责治理环境污染,包括制
定法律、提升技术、对民众进行宣传等事务。
我再给大家推荐一本很有影响的书籍,名字叫做《我们共同的未来》,这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提交给联合国大会的一份报告。在这份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他讲的是,我们的发展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同时又不能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这种发展才叫可持续发展。也就是,我们的发展不光要关注当代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公平性,同时对于不在场的子孙后代也要关注他们的发展和我们这代人之间的代际发展的公平性。这是非常有影响的一个理念,而且它也逐渐进入到很多国家的治国方略当
中。
还有一本有影响力的书籍是罗马俱乐部在1972年出版的一
份报告——《增长的极限》,这本书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类的增长总是不断在递进,不断在增长,但实际上我们脚下的星球——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这就制约着我们的发展必须得有一个限度,不能是无限的增长,所以他就用《增长的极限》作为报【更多免费素材,微信:bbxzwk】
告的名字。
这些书籍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广大的民众当中起到了唤醒民众环境觉醒意识、使人深刻反思的教育作用。在当时,还有一些很有影响的组织,像绿色和平组织、罗马俱乐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通过一系列的运动、会议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我在这简单地提一下一些重要的会议。比如说在上个世纪70年代,1972年人类第一次以环境的名义召开会议,叫“人类与环境会议",人类第一次共同面对环境这个问题。因为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能够决定的,需要人类携起手来共同应对。还有1992年召开的环境与发展会议,2002年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这些会议制订了一系列的方案、达成了一些协议,在理念上、在行动上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确是跨越国界的人类面临的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挑战。在行动上,《21世纪议程》要求各个国家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可持续发展。另外,对于一些重要的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比如说气候变化,达成了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
说到气候变化在这里我稍微展开一下,因为这是当前全球生
态危机中非常突出的一个表现,也是我们生态文明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背景。这个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气象学家或者其他科学家研究的领域,我们发现,联合国大会也好,8、PEC峰会等也好,都在讨论这样的话题。从2009年开始,世界范围内更是召开了一系列的气候变化会议。气候变化简直成了一个逢会必议、每访必谈的话题,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和外交突出的问题。实际上,在上个世纪,人类就开始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在2007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和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分享了诺贝尔和平奖,也是因为他们对气候变暖问题的关注。戈尔还拍了一部《不可忽视的真相》的纪录片。所以,人类发现由于工业文明以来大量地使用化石能源、消耗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到大气层当中,其中二氧化碳“贡献”最大,这就导致了增温的效应。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近百年来全球的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度,海洋的升温还引起了海水的热膨胀,导致20世纪全球平均的海平面上涨了大概0.17米。0.17米,这个听着在很多地区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高度,对于沿海的地区,如果这样继续发展下去,那就岌岌可危了。潘基文有一次在参加IPCC研讨会的时候,他在听到南极冰盖溶化可能导致水平面上升6米的时候他非常担忧,他认为这会淹没一些沿海的城市包括纽约、孟买和上海等。况且这样的事情它是不可预测的,我们很难讲它是在100年后发生,还是在10年后发生,
也许突然之间,我们一觉醒来发现这些城市就不见了。到底如何
去应对呢?特别是一些小岛国对这个问题更是感到恐慌。像马尔代夫,平均海拔才1.5米,最高处也不过2.4米。所以在2009年10月17日,马尔代夫就举行了一次海底会议,科学家、国家元首、政要潜入海底开了一次会,由此想唤醒国际社会对这个问
题的关注。
说到气候变暖这个问题,现在中国在每一次的气候变化会议上可以说已经成为一个众矢之的,因为我们的二氧化碳排放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国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已经承担起减排二氧化碳的国家,比如日本、欧盟的一些国家,就强烈的要求中国、包括美国,必须同时行动起来参加二氧化碳的减排。否则,如果这些国家还在继续排放,日本等国家的减排好像是无济于事。在这种背景下,其实中国在2007年就已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也在积极的应对。我们通过节能减排实际上也
间接地减排了二氧化碳。
但说到气候变暖,中国也是身受其害的国家之一。因为我们处在北半球,气候变暖对我们的影响也很大,我们发现三江源冰川退缩的速度很快,雪线不断上升,包括青藏高原也是如此。这会对我们的水源造成影响,对下游的供水造成影响,对农业的生产造成影响。所以,当下我们也需要行动起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在这个方面,中国也有自己的一些设想,包括植树造林,增加森
林的覆盖率,增加碳汇等方面。
说到生态危机,其实还有一些日趋严重的危机让我们不得不
去面对、不得不行动的。比如,土壤的流失量现在已经增加到每年254亿吨;世界人均种植面积在下降;每年森林的砍伐的面积却高达1460万公顷;世界上现在有12亿人居住在缺水的地区,有些地区是自然性缺水,但我们还关注到有些地区实际上由于公共服务设施,比如说自来水管道没有修过去,使得这些地区的人不能喝到安全达标的饮用水。还有一个臭氧层空洞的问题,在南极上空我们发现它的面积已经高达2550万平方公里。还有我们
发现每一天都有将近100个物种在地球上消失。
说到生物多样性,有些物种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比人类要久远的多,这么几千年,几万年他们都存活下来了,为什么当下却濒临危亡或者已经消失呢?那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气候变暖它不再能够适应了,另一方面是严重的环境污染也使它的生存受到了
极大的挑战。
说到这些生态危机,实际上分析一下它的根源就正如罗马俱乐部所谈到的,人类的发展总是呈现出一种无限性增长,却和资源的有限性之间构成了深刻的矛盾。还有人类工业文明以来的生产总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消费完了以后肯定有大量的废弃,所以污染也在呈现无限的增长,和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之间就构成了深刻的矛盾。这样两对矛盾可以说是生态危机最主要的
根源。
在当下的中国,到底怎么样来应对它?我觉得这个问题是逃
避不了,必须得直面的。因为我们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我们
想破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一条必由之路。在当前中国的大背景下,通过赶超战略或者跨越式发展用了短短3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两三百年工业化的路程,从时间空间上来讲似乎都被压缩的,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时空压缩式的发展。当然,在经济的总量上,我们大大的提升,而且已经到了世界的第二位,这是巨大的成就。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取得这么大成就的背后是有巨大代价的,主要就表现在环境污染或者说是社会矛盾
的加剧也呈现出一种时空压缩的形式。
当前说到我们的发展方式,主要是通过高投入、高消耗推进我们经济的发展。我们P增长了15倍,但是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其实我们的矿产资源并不是那么富足,石油、天然气等都非常贫弱,需要大量进口。而煤炭我们自认为还算是一个比较优势的资源,实际上也才能达到世界人均水平的63%。但是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对煤炭这么依赖,我们发电要靠煤,那么在钢铁冶炼等方面也要靠煤。煤的消耗在2010年我们消耗了世界销量总量的48.2%,钢铁也消耗了正好一半50%,水泥的消耗还超过了一半,达到了53%。从这样的结构来看,真的是一种过于高消耗的结构。它支撑起了我们的P总量占到世界第二,而我们所创造的P也才占到了世界10%左右的份额。如果一人均我们就退到了世界的100位以后,跟一些非洲国家的
人均水平差不多,这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
关键是这样的高消耗造成的高污染,类似这样的场景我们在
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这就使我们的空气质量一天比一天恶化。说到空气质量,有一个二氧化硫的污染控制区大家可以从这个图上看一下,这每一个黑点就代表了一个燃煤电场或是煤矿所在地,连接起来正好是经常受到雾霾侵袭的华北的范围。再看南方降雨量比较多的红色区域,都是属于酸雨的控制区。酸雨进一步导致
了对土壤的侵蚀,对农作物也有很大影响。这些污染一连串的。
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磷污染控制区
划分方案示题m
大T56
小5.6
村
积的优
我国酸雨分布图
说到这里,我们来看2011年环保部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发布的一些数据。大江大河有近四分之一的监测断面有超过了劣V类的水体水质,90%的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所以有人说"有河皆污"也不是特别夸张的。除了在河流上游像三江源段的玉树这样的城市,可能很多城市的确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污染。还有我们发现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非常突出,像滇池、巢湖,
年年都在爆发蓝藻。监测出33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三分之二
以上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最近几年,雾霾的侵袭使大家对PM2.5、PM10更为关注,加上了这样一些新的指标数据,我们发现有更多的城市空气质量其实是达不到二级标准的。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重的挑战,有些恶性的环境污染事件对民众造成极强的危害,甚至导致社会冲突的加剧,这样的群体性事件
以年均29%的速度在递增的,这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这类社会问题在2012年比较典型的就有这样三起。四川什邡本来是想上一个钼铜多金属资源深加工的项目作为灾后重建的重大支持。这个项目前期环评也做过了,甚至整地拆迁这些工作都已经完成了,马上就要开工典礼的时候,当地的民众听说这个项目是有毒的,就走上街头抗议,这个项目当时就宣布停建。在这之后不久江苏南通启东的一些民众又举着“抵制王子、保卫家园"的标语牌子走上了街头抗议,抗议王子(某造纸企业)修建一个长长的排污管道直接把从造纸厂排出来的废水排到海里去,那这事件在当时规模也是很大的,而且也爆发了很激烈的冲突,这个项目当时就被宣布永远取消。在十八大召开前夕,有一些民众在宁波打着“我们要生存、我们要活命”的标语走向街头,他们诉求是什么呢?实际上是抗议PX项目在当地落户。说到PX现在大家都不陌生了,就在2013年5月份昆明也爆发了大规模
反对PX在昆明落户的抗议。
类似这样的运动在西方国家也不是没有过,他们有一个词叫
NIMBYPolitics(邻避政治)来描述这样的情况,意思就是Not
InMyBckyr,这个项目再好不要放在我家后院,不要让我打不开窗户,不要牺牲我的环境利益。那类似这样的事件在建造垃圾焚烧发电厂、火葬场等设施时也时有发生。如何来应对这样的
挑战,我们在下面会来具体谈到。
我在这想说的是类似的环境群体性事件,包括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的最为恶劣的结果要数癌症村的出现。央视报道了一个村庄,在2400多人的村子里,14年来已经有114名村民因为患癌症去世了。那么,这样的村子也绝对不止是一个。我们再想,如此严重的肝癌、肺癌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呢,其实无非是因为空气受到污染了,水受到污染了造成的。还有在雾霾天气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看霍岱珊的作品《花朵抗拒污染》的时候,心里会觉得非常不安。我们到底如何来保护环境,如何使我们的花朵能够得到精心呵护,能够健康的成长呢?当然他们是无力抗拒污染的,即使戴上一个口罩,那也只能靠我们这些成年人为他们撑起一片
蓝天。
说到这里,我们会觉得沉重,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高举着发展大旗在谈发展,但是这背后有没有人清楚地算过生态成本呢?在2004年,中国环境科学院的一批专家曾经想测算一下中国绿色P核算报告,他们这个报告当中提出,当年因为环境污染的损失占到P的3.05%。也就是说,我们高速的发展背后实际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在生态方面,我们的欠债是很严重
的。这么些年来我们的环保投入一直在增加,但还是显得远远不
【更多免费素材,微信:wk01】
足,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P也在增加,无数的工厂又在开工或者冒烟。跟发达国家的投入相比,通常他们要维护自己的环境友好,需要占到P比例2%到3%左右的投入,那么我们国家到2013年达到了1.45%,这还是远远不足。因为我们现在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与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现在还有无数的烟囱在冒着烟,这点投入还是会有欠债。
那说到这里,我们发展是为了什么?大家一直在说,发展是为了让我们过上一种更美好的生活。可是,如果我们一方面现代化的程度提高了,一方面又不得不在其中受污染,那这是我们的选择吗?生态文明的提出,其实正是我党对于人类文明形态的一个历史性的把握,是把握了这个历史进程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是当前中国消除资源环境威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实践性的提升。我们也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的科学发展,才能建成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
要性,紧迫性。
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实质
刚才我们从人类文明的进程上回顾说,生态文明是继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这是一种纵向的分析。那么从要素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是和以前我们谈到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相并列的文明现实的形式之一或者是一个重要的构成。它主要关注的是人类在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时
候所达到的文明程度,这是一种横向的或者现实维度的分析。当
下我们提出了“五大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也作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它对应的就是我们今天所谈的生态文明。如果给它下一个定义的话,生态文明指的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过程中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做物质基础,以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规律为核心理念,以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途径,为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所取得的全部成果。这些成果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统统可以称作
是生态文明。
那么生态文明的内涵就包括这样四个方面。首先要有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这个物质前提作为支撑。不像有的人理解的,一谈生态文明那就是对工业文明的否定,就是要我们重新回到原始或者农耕文明时期,你看那时候生态多么良好,人与自然关系多么友好。不是这样的,当时的生态的确不错,但是文明程度很低。我们现在说的生态文明是以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作为支撑的。其二,这个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生态文明的一个核心理念。其三,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生态文明实现的根本途径。当然,行行业业、方方面面所采取的措施可能会有不同。比如说,林业部门可能通过绿化美化、植树造林来实现;环保部门可能更多的是通过制定法律、提高门槛、治理污染这些方面来实现;党政机关可能更多的是宣传或者说是在制度的制定上有一个顶层的设计来引导、来
实现,等等。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让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够
【更多免费素材,微信:bbxzwk】
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和全过程当中去。最后,我们实现的目标就是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
个根本的目标。
那说到这,所有的跟生态文明方向是一致的,无论是哪个行业,所做的工作可以都统称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质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谈的“两型社会”。首先,要关注资源承载力,也就是这个家底是怎样的,客观条件是怎样的。然后,我们还要遵循自然规律,这
是一个准则。最后,实现"两型"社会,这是我们的一个目标。
那么说到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还要分析一下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其实,最大的或者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我们是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这和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是截然不同的。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一方面进行经济、政治各个方面现代化的建设,另一方面又必须挑起生态文明的重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为什么不可以像那些比较早的进入工业化的国家一样走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呢?其实,实践已经告诉我们,那些国家走这条路走不通,而且代价极为沉重。我们国家一些先发展起来的地区也曾经走了这样一条路,我们发现代价也是极其严重的,造成了刚才我们所说的各种方面的环境污染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现在必须得把它作为现在进行时推进、如果
现在不做,有可能我们所讲的现代化并不能够真正实现,而我们
文明却有可能在这个过程当中断裂。
那怎么来做呢?有些人说,既然发达国家可以把很多污染行业转移出去,那么中国是不是也可以按照他们的方式推行呢?如果能够转出去我们的负担会减轻很多,可是现实告诉我们这也是走不通的。就拿钢铁生产来说,如果中国把所有的钢铁企业都关停掉,纯粹靠进口钢铁来支撑我们的发展,能够实现吗?我们从哪个国家能够进口到需求量达到世界消费总量一半的钢铁量呢?总量的一半,那还是在我们生产钢铁的时候,如果我们自己全都关了,从哪里进口这么多呢?别的国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那么它的城镇化等对钢铁的需求都很少了,而中国在下个阶段还要大力推进城镇化,还需要有无数的高楼大厦建立起来,还需要修建很多的高铁、高速甚至机场,那么这个过程还需要钢铁作为支撑。我们没办法把所有的有污染的企业全部关停,怎么办呢?只能立足于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就是我们经常谈到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然也需要调整产业的结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遵循生态文明的原则,首先在理念上奉行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在生产过程中要实现生态技术为支撑的绿色生产,在生活方式上
要推行低碳为基础的绿色消费。
首先,理念上的生态伦理或者生态价值观为什么重要?可能有的同志觉得比较陌生,说到伦理,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才用伦理来表达吗?难道我们跟自然界,山川、河流还要讲究什
么伦理吗?是的。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从本体论上来讲,自然
跟人相比,谁更具有客观优先地位呢?那肯定是自然。自然界在人类诞生以前早就存在,可是人类的生存却一刻都离不开自然界。因此,马克思讲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不断地跟它(自然)进行物质交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能够很好地确立“自然既然比人优先,人就应该有尊敬自然、顺从自然"的态度。所以,我们对自然价值的认识也不能太过于以人类为中心,实际上如果我们无视自然环境的价值,人类的价值也不可能真正实现。拿审美来讲,我们在休闲旅游的时候通常都会期待看到一片油菜花,看到一片盛开的香薰草等,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没有这样的花,没有这样的草,我们的审美岂不是也实
现不了?所以,无视自然环境的价值其实人的价值也不可能实现。
人不光只为了基本的生存、物质的财富,他也要追求精神的享受。所以,在这个方面,自然界也给人类提供了无限的审美等各个方面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在方法论上要顺应自然、善待自然,建立起一种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如果不善待自然,肯定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其实,恩格斯很早就给我们发出过这样的警告。他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着报复。"今天我们所遭遇到的雾霾天气、沙尘暴,还有蓝藻的爆
发等,这都是自然界对我们的报复。
十八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
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的理念。怎么才能树立这样的理念呢?其
实也并不是那么简单,需要我们真正对土地、对自然的使用转变一种态度。通常我们怎么使用土地呢?我们会把它当做商品。这块土地原来是一块粮田,我现在是继续把它保持作粮田呢,还是把它开发了作房地产,还是把它建成工业园区?可能很多地方会觉得怎么样附加值高,我就怎么来用。现在,我们通常所讲的土地财政无非是把这块土地从农田转变成商用,转变成开发,然后这样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如果纯粹从经济学上看我们会觉得没有什么讲不通的道理,但如果我们这块土地当作是我们的一个共同体,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我们把一块一块的粮田都占了,那么我们的粮食供应如何保障,那么我们还有什么样的生态空间。如果我们眼见的都是高楼大厦林立,那这样就是最好的生存空间吗?我们应该倒过来,怀着敬爱之情来使用它,因为我们是一个共同
体,只有这样一种情怀,我们才可能真正的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顺应自然,建立起一种生态文明的理念。
这种理念还需要在我们的生产过程当中贯彻下来。在生产的时候要实行以生态技术为支撑的绿色生产。绿色生产,在当下太迫切了,就拿“舌尖上的中国”来说,我们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比如我们经常听到有这样的报道,猪肉当中检测出有瘦肉精了,牛奶中检测出有三聚氰氨了,甚至瓜果蔬菜当中都发现有农药残留超标,等等。这就让我们非常困惑。本来中国的饮食文化是如此丰富,舌尖上的文化是如此丰厚,各种烹调技术是如此多样,
但是如果食材从源头上都出了问题,你说我们能吃的安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