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政研论文的5种常见结构

2023-04-02 08:03:52 998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基层党建政研论文的5种常见结构

在翻阅了近百篇党建类政研论文后,为您梳理了以下常见结构,从简单到复杂依次为您列出—— 

1.极简结构:“做法1+做法2+做法3+……”。这是最最简单的结构,通篇的小标题就是几种做法的排列,每一个小标题之下详尽描述了如何做的、效果如何这样的内容。如果做法较多,那么小标题就是每一类做法的总结,下面再细分几种具体做法。 

2.三分结构:“原因+做法+效果”。这是最最经典的结构,也是被使用最多的结构,总体上来看,三个部分回答了三个基本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要做?”、“怎么做的?”、“做成什么样了?”。第一部分的原因,也可称为依据、导语等其它说法,但意思是一样的;第二部分的做法,就是具体措施的集成;第三部分的效果,专门用来说明做法落地后产生的成效。 

3.五分结构:“背景+原因+做法+效果+思考”。这也是比较常见的结构之一,是在三分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背景”和“思考”。其中,背景往往是对工作发展历程的回顾,说明之前某项工作的旧有模式是适用的,但随着形势的变化目前不再适用了,暴露出的问题是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本课题的研究就迫在眉睫了。很明显,这是从“原因”当中分离出来的内容。当“背景”部分独立出来之后,“原因”部分为避免雷同就要对新的形势和暴露的问题做更深层次的分析了,同时提出本单位党组织做了什么尝试并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处提到的尝试和效果只是简略一说,因为后面“做法”、“效果”两个部分将会展开详细说明。而最后一部分的“思考”,是关于这种工作模式更好运行下去、推广出去的一些建议和想法,“思考”也可以称之为“体会”。 

4.篇目结构:“第一篇+第二篇+……”。一些重点课题的体量巨大,虽然总体上符合咱们上面所说的三分或五分结构,但却是以编制篇目的方式来建立结构的,每一篇之下又是一个复杂的小体系。咱们举例来说明,比如: 

第一篇,说明该课题的重要意义,以及承接该课题之后做了哪些事儿。其中,重要意义等同于前面所说的“背景”、“原因”部分;做了哪些事儿一般包括领导的重视程度、组织了多少研究力量、开展了多少调研、搜集了多少案例、召开了多少次会议,以及在整个的过程中克服了多少困难、试点进行了多少尝试,等等。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基层党建政研论文的5种常见结构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23165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