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免费素材,公众号:公文】
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指明了“为党育才”的教育工作重点。年轻干部要不待扬鞭自奋蹄,主动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列出成长成才的“课程表”,不断提高理论修养,锤炼党性修养,增强干事本领,努力成长为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用的人才。
理论修养是成长之“根”,根深才能叶茂。理论修养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是推动工作、解决问题、攻坚克难的“金钥匙”。党的历任领导人,都是非常重视提升理论修养的,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时日日夜夜的不辍学习,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时背着的沉甸甸的书箱,都是扎牢扎深理论修养之“根”的最好缩影。因此年轻干部要把理论学习作为首修课,勤学苦学持续学,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系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刻领悟党的创新理论,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全面把握理论中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强化自身理论武装,扎深扎牢理论修养之“根”。
党性修养是成长之“源”,源清才能流洁。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源头活水”。党的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党性修养的著名文章,如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陈云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历来重视党性教育,也折射出党性修养对于共产党人的重要性。如果党性的“源头活水”被玷污,那么党员干部最终难免腐化堕落、迷失自我,践踏党纪国法,甚至落得锒铛入狱的下场。因此年轻干部要注重强化党性修养,牢记党的宗旨、深入学习党的历史、革命传统,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强化法治思维、增强廉政意识,加强对党章和党规党纪的学习,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守护好党性修养这一池“源头活水”。
干事本领是成长之“器”,器利才能善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职责使命,领导干部必须全面增强各方面本领,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干事本领就是领导干部攻坚克难、摧城拔寨的“利器”,唯有不断增强本领,才能在面对新问题、新困难、新挑战时做到“善其事”。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年轻干部要加强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主动到艰苦复杂地区、吃劲负重岗位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提升专业化能力。要注重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的养成,不信邪、不怕鬼、不当软骨头,在重大斗争中练就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不断磨砺自己干事创业的本领之“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要引导和推动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精神境界、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肩上有千钧重担,身后有亿万群众,只有做到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
“不求”不是对事业的不思进取、不求上进,而是告诫领导干部要去除浮躁,安安静静谋事;少去务虚,踏踏实实做事;摆脱羁绊,清清爽爽成事。
用淡泊之心对待“名”,淬炼坚定不移的品德。“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更是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政治标准。有的干部摆位不正,政治不过硬得了“软骨病”;有的浅尝辄止,学习不深入成了“局外人”;还有的定力不足,立场不坚定当了“墙头草”。对党忠诚,必须一心一意、一以贯之,必须表里如一、知行合一。领导干部要筑牢信仰之基、常修为政之德,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在各种考验面前正心明道、坐怀不乱,使各项工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征路”上能走得稳、走得正、走得远。
用平常之心对待“位”,锤炼坚持不懈的品行。“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如果说“志向”是指引方向的“灯塔”,那么“实干”就是行稳致远的“风帆”。自从迈上新征程,全国上下干事创业氛围日益浓厚,但仍有部分干部为官不为,不愿担当、不敢担当,热衷于升官、醉心于安逸。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一切从人民的需要出发。”领导干部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要多怀安民之心、行亲民之举,多访基层一线、多做调查研究,勇于涉险滩、破坚冰,不断在“烫手山芋”中锤炼本领、强化担当,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难题,绝不临阵“钻空子、撂挑子”。
用敬畏之心对待“权”,磨炼坚贞不屈的品节。“廉者,政之本也。”领导干部想成事,底线就是要清正廉洁、干净干事。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一群“大祸害”、一批“微腐败”纷纷得到了整治,不少“大老虎、小苍蝇”都受到了严惩。但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对权力的敬畏,切实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坚持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树立好正确的“权力观”;领导干部更应从自身严起,既当好“督导员”,又当好“领头雁”,带头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经常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带动党员群众讲党性不“随心”,讲规矩不“任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党的干部素养的质变,关键在于理论成熟。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能力水平、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实现个人进步、发挥最大价值。
“原汁原味”学,涵养“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大格局。学习不可“缩水”“打折扣”,党员干部学理论更应如此,需保持政策、文件精神等的“原汁原味”,充分汲取营养,从中练就把握全盘的能力。在学习中窥全貌,党的重要理论是引导干事创业的“风向标”,只有看得多、学得全,才能更加准确地研判下一步工作重点和突破领域,因此要少看“精简版”“压缩版”,多读原文、原著,着眼各领域,为囊括工作全盘做足功课。原原本本学,还体现在独立思考中,既不断章取义只学自己感兴趣的,又不只听他人转述了解片面的,而是通过读文件、学讲话稿等方式,弄清楚新提法新在哪里、新规划为什么这样规划,总之带着思考去打开格局,让学习真正“武装”自己、成就自己。
“静心淡味”学,涵养“任庭前花开花落”的沉稳气。“水清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静是沉着、淡定,更是一种境界,党员干部思维可以活一些,但学习必须静下来。以学习之“静”促为人之“静”,善于从繁忙的事务和急速的“头脑风暴”中抽出身来,放下厚重的规划图,抛开“闪烁”的群消息,翻开政策理论读本、党的二十大报告全文、党内法律法规等,把精力、心思放进去,“细嚼慢咽”养成平心静气的好习惯。要在静心读书中领悟为政之道,平时再忙碌,总要收心学习;同样,不管条件多么艰苦、工作压力多么大、事情多么复杂,都要稳得起,既不“甩锅”给同事,又不抱怨工作环境问题,始终保持平和心态,在沉稳中找症结,在镇定中想好解决方法。
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共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并发表重要讲话:要做到党需要什么样的干部,党校就培养什么样的干部;党需要研究解决什么重大问题,党校就努力在那些方面建言献策。为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其中“坐得住”是党校培训的必修课,会议课堂、平凡岗位、田间地头都要“坐得住”。
会议课堂“坐得住”。党校是严肃庄重的地方,绝不是干部放松休闲之地。云南省纪委监委在官网上发布通报称,部分干部五天培训,四天酒局,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违反纪律规定。培训是为给干部的思想充电,规束言行,各地干部一同回归课堂,通过授课传达中央精神,也是志同道合的同志汇聚一堂分享经验心得的好时机。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学习课堂知识,阻断外界纷扰,只求思想的同频共振;没有手机提示音、没有闲聊阔谈、更没有困乏走神;有的是笔尖摩擦、书页翻动、心平静气、全神贯注以及思想洗涤。不仅锻炼耐性,重要的是有所收获,明确目标,知晓行动,查找不足,以指向路标的形象为干部在分岔路口指明正确道路。
平凡岗位“坐得住”。分在同一期培训的干部职级大多相同,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忙碌,共同话题也都和日常事务有关,每次培训干部发言都能产生很好的共鸣。培训后,回到各自岗位,干部收获的“功成不必在我”的平常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坐得住,可以“争”,争奉献,争干在前,但不争面子和功劳。“基层活苦不想干”“职位太低没面子”“工资太少怕笑话”,所谓“屈才”“善贾而沽”往往透着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干部应时刻保持平和心态,做好当下每一件小事,厚积才能薄发,不因过去的成功而骄傲自满,也不因遭遇不公而一蹶不振,取得成绩可以骄傲但不炫耀,深陷泥沼可以难过但不消沉,才能在波荡起伏中行将致远。
田间地头“坐得住”。党校课堂关于党史的学习教育也是必不可少,老一辈革命家坚持“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坚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这是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的光荣传统。“多到田间地头走走看看”蕴含着大智慧,莫要嫌弃群众不懂政策好,若下到田地,你也分不清小麦和水稻苗,傲世轻物只会拉宽与群众的距离,要做群众的“知心人”不做“官老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把姿态放低虚心求教,以平等的身份为民服务,没有盛气凌人。带着谦虚的亲切感,维系良好干群关系,始终以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的推动工作。
3月1日,中共中央党校举行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在讲话中强调,为党育才,是党校的独特价值所在。党校是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为党育才,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重要任务,各级党校要将“理论课”“党性课”“本领课”教好,要久久为功,真正培养出对党忠诚、本领高强、人民满意的好干部。
在找准需求上“下功夫”。按需施教是提升干部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而做好调查研究,是找准需求的第一步。如今,“大水漫灌”式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干部成长的需要,“精准”二字已成为如今干部教育的着力点。“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让广大干部能够及时有效的知识储备,快速直接地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就是“精准”的现实体现。那么,就需要在设置课程之前,按照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不同层级、不同年龄广泛调研,摸清干部想要学什么、急需学什么,从而制定教学方案,做好课题研究,储备所需课程,实现“点单式”教学。
在分类施策上“动脑筋”。找准了需求,当然要按照需求开展教育培训,这就需要在如何分级分类开展教学上动动脑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难看到,在大班培训中,后排学员玩手机的、走神的、聊天的屡见不鲜,因此,我们提倡“小班化”教学,不搞“大班式”灌输。同时,在组织开展培训时,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领导干部,不指定培训内容,而是提供多种培训方案,让其进行“自助式”“选择式”培训。此外,还要将优质教学资源流动起来,让广大干部可以随时随地调取学习资源,实现“时时可学、处处能学”。
在授课形式上“变花样”。近年来,由于疫情的影响,“线上”培训成为了教育形式的“主流”,但也存在着“不生动”“不吸引人”的短板。想要寓教于乐,就要让授课形式更有吸引力,让广大干部在生动的氛围中更加直观有效地接受教育。比如,在理论课中,可以加入“思维拓展”“理论研究”等环节,让广大干部在学理论的同时深入思考,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党性课中,可以加入“沉浸体验”“故事分享”等环节,让广大干部身临其境体验艰苦环境下的拼搏岁月;在本领课中,可以加入“案例分享”“经验交流”“现场观摩”等环节,让广大干部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同时总结自己的优势特征,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在效果检验上“抓落实”。学习效果怎么样,是否经得住“实践”和“人民”的检验,教育培训的后半篇文章也需要做好。目前,大多数党校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培训后没有对学习效果进行系统有效的检验,从而无法掌握学员的学习成效。可以通过开展“理论测试”“群众对干部满意度调查”“现场案例剖析”“实际问题解答”等方式进行学习成果检验,同时通过分析研究不同培训班次、课程的学习效果,从而对课程研发、班次设计进行合理性调整,让更加优质的课程模式脱颖而出,更好地服务干部教育培训。
2023年3月1日,中共中央党校举行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同志强调,“必须在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执政骨干队伍上积极作为”。选人用人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组织部门作为“干部之家”,选贤任能是第一职责,在考察识别干部上不妨采取“三步摄影法”,从而选准用好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干部队伍。
校准识人“参数”,主次相辅显其“骨”。正式开拍前,经验丰富的摄影师会提前策划主题场景,并适时调节焦距、光圈等指标,以捕捉到意向画面。就考察干部而言,本质在于坚持“宏观定位”与“微观取景”相结合,于“整体”“局部”间精准识别干部。首先从全局出发,把牢政治首关,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在疫情防控平稳转段、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等“大事”上见分晓、识担当,全面掌握干部勇挑大梁、敢为善为的政治素质,精准辨别那些政治上的“墙头草”“骑墙派”“两面人”;其次局部落脚,立足考察基础程序,突出差异化考核,在抓执行、抓推进、抓落实等“小节”上求突破、观实效,考验“绣花功夫”,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科学校准干部“成像”精密度。
切换研判“广角”,远近相印摄其“行”。高质量的广角能有效拓宽整体视野,以更广的景深让背景清晰化,进而增强画面层次感,更好凸显主体特征。考察干部亦是如此,要发扬“一线考察法”,聚焦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重要节点,经常性、有原则地接触干部,注重听取基层干部、服务对象、乡语口碑,努力让知情人说知情话,知情人谈知情事;要有针对性开展“蹲点式”调研,分领域组建研判小组,对班子运行质态和干部履职状态全过程纪实,联合纪检、信访、业务主管部门等一体综合研判,实现“一时”向“一贯”转变,推动能力素质考察往深里走、往实里做,全面拓展干部“成像”覆盖面。
印刷显像“胶片”,上下相孚传其“神”。拍摄已近尾声,须对相机底片反复比选,最终将合适的胶片冲刷、上色、打印。干部考察贵在结果运用,应坚持“事业为上、人岗相适、人事相宜”原则,破除“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等固有观念。对于政治素质好、担当能力强的好干部,不仅要选出来,还要用起来,使得人尽其才、德配其位,形成“用好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的良好效果;对于那些群众口碑差、能力水平弱的干部,既要精准识别、撤换出去,更要针对性“喷药治病”,用红色教育做照片“清洗液”,治治干部理想信念上的“软骨炎”、工作推进上的“拖延症”、生活作风上的“漂浮病”,对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及时进行调整,以“零容忍”的态度杜绝“潜规则”,推进能上能下的良性循环,方能实现干部“精准成像”落在实处。
3月1日,中共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理论修养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理论学习对于党员干部能力提升至关重要。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称:“论如析薪,贵能破理。”广大党员干部当“析薪破理”下足理论学习“真功夫”,在理论学习上不找借口、聚精会神,扎实学、联系学、全面学,切实推动理论学习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