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调研报告

2023-03-25 08:03:52 759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0.引言

课程思政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探索。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应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此开始了课程思政的初步探索。第二阶段,拓展。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该计划提出“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注重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以此进一步强调了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和教师的育人使命。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全课程育人提升到一定高度,形成了课程思政的深入拓展。第三阶段,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说明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达成广泛共识。课程思政发展的三个阶段,既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缩影,也是新时代对高校教师与学生能力要求的重新定义。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教育形式,也是立德树人目标达成的主要途径。课程思政的发展需要通过不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积累促成,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只有深入剖析并找到解决对策,才能够扫清前进的障碍。

1.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

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可见,思想政治工作对高校教育的重要性。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解决路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正是完成这一路径的重要媒介与手段。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主线,应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阶段。通过课程思政的平台,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开始,用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思政素养的需要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实践课程思政教育的主力军,他们的能力和水平,是课程思政能否按目标实现的关键。因此,课程思政的建设并非只是课程建设、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还有对教师的建设。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很难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也很难产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教师面向学生承担着传授知识、能力培养、塑造正确人生观的职责。高职院校因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学情的复杂性,对教师思政素养也有较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能力的培养成为重要方面,无论是政策支持、教师培训还是教学竞赛,都为教师思政素养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课程”是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媒介,“课堂”则是舞台,思政的融入需要教师充分地把握课程内容,掌控课堂秩序,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系列的教学工作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能力。课程思政将成为提高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思政素养的助推剂。[*素#材库&微信【1@060%5423】]

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为适应当下社会与行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在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很多高职院校组织教师和行业专家深入研究和分析当代高职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切实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载体,以达到推动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老@*船长#素材库微信【1060&5%423】]

创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新模式的需要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相比有其特殊性:一是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具有特殊性,主要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二是教学方式的特殊性,实训教学多于理论教学,注重通过培育职业精神、德技并修造就人才;三是学情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学生整体学习能力较弱,自律性较差。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已基本具备了符合自身教育特点的,具有一定教学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教育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课程思政正是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孕育而生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是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但如何将所学专业与思政教育结合,需要教师们在原有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通过隐性与显性教育,实现协同育人。

2.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老%船长素#材*库&微信【10605423@】]

21缺少明确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专业课程的目标主要有三方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往往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编写得较为具体和深入,均能结合专业性质、课程内容展开,但素养目标略显笼统。很多课程的素养目标高度重复统一,缺少与专业课程的关联性。素养目标制定的初衷同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有一致性,都是在专业理论、技术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专业素养的培育。一名优秀人才,不但要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也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也正是如此。但是课程思政目标的设定不是“喊口号”,而是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其内涵,从而去实践,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设计初衷。明确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是教学设计的主线,是教师教学的根本,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如不能深入研究和制定课程思政目标,只是泛泛而谈,那么就失去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22教师思政育人能力不足[素材#库微%信&【1060@542*3】]

很多专业教师长期从事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不乏行业专家、业内精英。但在专业领域的成就并不能代表其适合育人,追其原因在于其思政育人能力不足。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素材库微信&*【10@%6054#23】]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薄弱,缺少系统的学习,欠缺对思政资源的挖掘和应用能力。

第二,对思政育人理念认识不足。广大教师能够响应号召,开展课程思政育人实践活动,然而调研发现多数教师并未明确地将思政育人融入教学目标之中。

第三,欠缺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课程思政需要像“盐溶于水”一样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专业课程隐性育人作用,但部分教师却生硬地将思政知识与专业知识捆绑在一起,没有起到育人目的反而影响教学效果。第四,缺乏课程思政教育情怀。情怀是课程思政育人的“润滑剂”,只有怀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情怀,才能把教书育人的职业变成立德树人的事业。

第五,缺乏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榜样,如果教师不能率先垂范,有违师德师风,将严重影响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23缺少深入的学情综合分析[素材库@微%信【*106054&23#】]

高职院校生源情况较为复杂。主要由普通高中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及通过扩招考试录取的下岗职工、新型农民、退役军人及企业在职人员等组成。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虽然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学情分析,但分析多停留于表面,出现频率最多的评价词汇有学习基础薄弱、自律性差等。针对这些问题,并没有切实可行的对策,以至于影响教学与学习效果。学情分析是课堂教学前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决定课程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依据。没有系统、综合的学情分析数据,就不能科学地研究、实践教育教学。

24缺少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渠道和关键环节。但是,长期以来专业课程教学的固有教育模式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教师自顾自地讲授知识,而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课全凭自觉,这样的教学环境是很难培养出优秀人才的。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只注重自己的教学内容,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教师“讲”得很认真,而甚少关注学生“学”得怎么样。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22503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