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宣讲党课讲稿: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新时代新征程贡献力量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是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将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宣示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对团结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党的二十大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来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新时代新征程贡献力量。
一、党的二十大概况
党的二十大于2022年10月16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主要议程有五项:一是听取和审查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二是审查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三是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四是选举二十届中央委员会;五是选举二十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党的二十大出席代表2296人,其中工人党员代表占8.4%、农民党员代表占3.7%、专业技术人员党员代表占11.6%;女性党员代表占27.0%、少数民族党员代表占11.5%。同时,代表分布广泛,经济、科技、国防、教育、宣传、文化等各个领域,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各个层级,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各个方面都有代表。此外,代表年龄结构合理;文化程度较高,大专以上学历代表占95%以上;各个时期入党的都有代表,改革开放以后入党的代表占96%以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这个主题其实是明确了党将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问题。
在阐明主题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务必”: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三个务必”是对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的发展,尤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强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更加伟大的成就。
党的二十大在全国各地的干群之间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国际社会上也引发了热议,更对世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其中中央委员会委员205名、候补委员171名,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33名;通过了关于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2022年10月22日,党的二十大在京闭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大会通过了关于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大会批准习近平同志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决议指出,大会通过的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大会认为,报告阐明的大会主题是大会的灵魂,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总纲。全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十五部分内容是全方位的,从历史到理论再到实践,可以大体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从历史上讲述新时代十年来,我们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经验;二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引出党的理论创新,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是指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是报告的第四至十五部分,用十二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解答了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而言之,我们可以把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总结为:高举一面旗,也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绷一根弦,也就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守住一个魂,也就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走好一程路,也就是走好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二、党的二十大报告主要内容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在这五年中,我们遇到了一些突发情况,即“四个面对”:一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二是面对香港局势动荡变化;三是面对“台独”势力分裂活动和外部势力干涉台湾事务的严重挑衅;四是面对国际局势急剧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这五年提出:“五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再把时间向前推五年,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我们取得了一系列辉煌伟大的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
对于这十年的一系列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四个一系列”“两个历史性”来总结:“十年来,我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略,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十六个方面的内容具体阐述了这十年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确立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全面准确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这十六个方面的阐述,一方面展示了我们在这十年当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党领导人民继续奋斗的力量和决心。我们可以从以下一系列数据上体会到十六个方面成就的表现: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60多万人实现易地搬迁;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约54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约114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00元增加到81000元;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64.7%;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在科研上,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我国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2岁;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长到35100元;我国建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加率稳定在95%,改造棚户区住房4200多万套,改造农村危房2400多万户;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10.3亿人。
十年来十六个方面的成就,充分证明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两个确立”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党同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一个“行”扩展为两个“行”,并强调“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主要是“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这一系列理论创新,是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三个重大时代课题:一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是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回答,以及新时代十年成就的取得,证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由“两个结合”发展而来的,也将在“两个结合”中继续向前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提出了我们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贯彻的立场观点方法,即“六个坚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
(三)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一个中心任务”“两个阶段”。“一个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阶段”是指为实现“一个中心任务”的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对于“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目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为实现这一系列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论断。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样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来之不易;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了我们践行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强调的是与富起来的物质条件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建设;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调的是我们的发展不能不考虑自然环境;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强调的是我们的道路不同于西方,绝不会对其他国家和民族造成伤害。
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所面临的形势是复杂多变的,一方面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另一方面是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我们在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我们事业的压舱石、定盘星、主心骨,确保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五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四至十五部分,实际上就是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领域、各方面的具体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我们要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指导,也提出了相应的目标。
第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第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们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第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们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比如,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东中西部区域性协调发展,等等。
第五,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我们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世界贸易与世界交往提供一个高质量平台。
(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三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四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人才战略布局,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升至全球第11位。新时代十年来,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由此可见,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下一步就是继续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提高全球创新指数排名。
(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从四个方面着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一是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二是全面发展协商民主,完善协商民主体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三是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四是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
总之,实践证明,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四个着力点:一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二是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三是严格公正司法,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四是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