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统筹推进的调研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统筹推进,既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长效脱贫机制,又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按照县委组织部要求,我对江口镇下辖的36个村(社区)开展实地调研,共走访农户474户,其中监测户114户(边缘易致贫户72户、突发严重困难户20户、脱贫不稳定户22户)、其他脱贫户216户、其他一般农户144户,通过入户察看、调查问卷、一对一访谈、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了解掌握情况、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调研过程中,我重点从农户“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和脱贫攻坚为乡村发展带来的积极变化两个方面入手,客观分析总结脱贫攻坚以来的成绩。
从调研发现的问题看,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还有不少短板和弱项亟需解决。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很多区位条件差和交通不便的偏远村,人口外流严重,乡村全面性地深度衰退,村庄空心化、土地荒芜、粗放经营、产业萎缩,与区位条件好和交通发达的农村形成巨大反差。马乐村(脱贫村),距离镇中心65公里,位置偏远大部分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村子里面只剩下老人小孩;而向家坪社区(非贫困村)区位优势明显,通过发展扶贫车间、经营集体企业,2021年村集体收入达50万元,同时能为本村人口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村内不同组发展差距也有较大差距,帆水社区1组(处于社区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而15组(处于社区偏远位置),常有因管道线路故障造成的停电断水问题。
(二)“三重”问题成为主要致贫返贫因素。截至2022年7月,全镇登记的边缘易致贫户、脱贫不稳定户、突发严重困难户224户,其中因重大疾病、因重大事故、因重大灾害的“三重户”占78%。本次走访调研,也证实了“三重”是引发致贫返贫的最大风险点。尤其是重大疾病影响最大,往往是一人重病,全家受穷。走访的家庭较困难农户中,绝大部分是因重大疾病造成家庭困难。沈家村蒋吉田(一般户),2022年2月27日因火受灾,房屋被大面积烧毁,摩托车,打谷机,冰箱等多种家具均被烧毁,损失金额约5万元左右,极易因此而致贫。东方村胡生久(一般户),2022年5月查出患有肺炎,目前已花费医疗费用超10万元,后续治疗还需持续一年,家中仅有女儿一人月收入3200元,难以承担高额医疗费用,有返贫致贫风险。
(三)产业发展基础不稳固。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明显,一些村产业配套建设不完善,产业发展举步维艰。二是产业量小质弱。调研走访的36个村中,平均每村面积不足500亩,其中三湾村等7个村的主导产业量小质弱难以为继,大部分还是以传统农业为主。三是市场化理念不足。缺乏设备和专业交易市场,销量受到严重制约,销路不畅,产品大量滞销,农户产业发展积极性严重受损。三是利益联结不紧密。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有的甚至是口头承诺,农户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有个别业主因经营管理不善、产业难以形成效益,无法按合同兑现土地流转费用和群众务工费而选择一走了之。产业对群众收入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五是抗风险能力脆弱。调研走访的12户农户,因缺乏专业养殖技能,没有抗风险能力,担心“一夜回到解放前”,均没有再进行养殖。
(四)农村现有资产资源利用率低。从调研的情况看,集体资产管理利用不是很理想。一是资产管护投入不足。由于没有经济来源,没有配套资金,村级资产既没有清理,也没有有效地管理。加之乡镇、村社刚刚换届,很多资产都没来得及清理移交。二是盘活资产办法不多。调研发现,农村闲置资产大多还处于沉睡状态,难以稳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即使盘活利用也仅仅是长期出租,不少村干部表示,出租的方式“零投入、风险小、稳当可靠”。
(五)乡村振兴的基层基础动力偏弱。调研发现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致富带头人、主要劳动力“三类人”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严重。一是基层干部队伍后继乏人。村“两委”换届后基层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学历水平都有明显积极变化,但由于年轻人大量外出、村干部待遇低等原因,村级组织带头人面临选拔困难、后继乏人的难题,总体还是呈现出两委班子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的现象,帆水社区干部5人,仅综合服务专干年龄35岁以下,其余年龄均超过45岁,平均年龄49岁,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难以适应软件工作。虽然近几年通过公考公招、“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选调到基层的年轻干部越来越多,但是大多留不住。二是农村有效劳动力严重不足。全镇农村外出务工人口占到农村总劳动力的61%,留守劳动力绝大多数是劳动能力和文化水平相对较弱的老人、妇女,大多不懂现代农业技术,掌握信息不及时,农业产出效益低下,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三是致富带头人作用发挥有限。有影响力、号召力的“土专家”年龄总体偏大,工作模式传统老化,带领农民“产业致富”的能力素质严重不足,农业企业、合作社普遍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不高,缺乏经营管理人才,经营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大多处于微利保本状态,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四是乡风习俗还有短板。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脏乱差问题一时难以彻底解决,村民卫生习惯、相互攀比等不良乡风习俗一时难以改变,特别是酒席之风盛行,脱贫户普遍反映家庭支出除医疗支出外,最大的支出就是人情支出、一年至少在1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