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的调研报告
2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乡镇工业园区。正因为位于城市之中,又较其他园区经历了“要不要搞”“让不让搞”“能不能搞”的诸多争论和质疑。
20年来,这里担负着市区党委政府坚持以产兴城、工业强市的使命担当,聚焦发展,聚集资源,聚合要素,聚力创新,探索走出了一条城市园区转型发展之路。破茧化蝶,已逐步成长为一个现代都市型产业园区、科创智创型活力新区、宜居宜业型城市片区,以新的形象崛起于城市之东。这里,就是海陵工业园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开发园区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近期我们对海陵工业园区进行调研剖析,并提出工作建议,以期对全市园区转型发展有所启发。
为承载中心城区产业发展和完善城市功能,2003年4月,园区在原泰东镇应运而生;2006年4月,升格为省级开发区;2011年8月,泰州文化创意产业园挂牌成立。目前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他们坚持把重心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和用创新的方法驱动发展,坚持活化存量,优化增量,注重质量,突破总量,坚持接二连三,优二强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互动并进,从当年微不足道的乡镇园区逆袭成为举足轻重的现代园区。在全省91家省级以上开发园区排名中,由2016年的60位跃升到2020年的27位,4年内上升33位,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21年,园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58.3亿元、工业开票销售292.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5%、19.6%、22.5%,实现了逆势上扬。
从低端低效的传统产业中成功突围,城市经济显示度不断提高。
园区发展初期,以机电配套、机床加工、建筑材料等传统产业为主打,高耗能、高污染、低收益,资源消耗型发展方式明显。他们壮士断腕,腾笼换鸟,双招双引,培大育强,一方面聚焦发展智慧家电、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一方面重点打造文创园、科创城、信息城等新型产业载体,大力引进博士科技、江苏亿蜂信息科技、泰科检测、华设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加快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努力打造一个承载和体现城市经济、城市产业的现代都市型工业园区。
从参差不齐的城市环境中成功突围,产城互动融合度持续优化。
园区从当年乡镇基础上建设起来,周边环境可谓脏乱差。他们立足于整个城市发展的大格局中加快产城深度融合,一手抓园区内部综合环境的建设改造,一手承担园区外部城市环境的优化提升,致力于产城共建、城园共融、资源共享、功能共优。突破困难阻力,实施阳光搬迁,治理整顿公共环境,完善交通、医院、学校、商业等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提升人居生活舒适度,吸引留住外来人口约8万人,城市变新变大变美,园区变优变高变强,加快发展要素配置由“产-城-人”向“人-城-产”的转型。据对云涌电子等企业的调研,80%的员工选择5公里内买房居住,实现员工职住平衡,体现出城市空间与产业空间的深度融合度和内在匹配度。随着园区所在海陵东部新城地位和辐射力的逐步提升,以城引人,以人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将进一步助推泰州中心城区首位度整体提升,成为不可或缺的城市发展热土和产业发展高地。
从矛盾重重的基层治理中成功突围,资源要素集聚度日益彰显。
园区内拥有温泰市场、苏北商业广场等12大市场,门店7000多家、市场主体近4000个,占地总面积达42.8万㎡,商业业态丰富,日均人流量2.6万人,年零售额近60亿元。同时,还下辖18个社区,户籍人口4.5万人,常住人口12.6万人,一段时期,矛盾不断,隐患不少,形象堪忧。他们在抓产业环境治理的基础上,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优化温情民生功能,转化基层治理效能,激发共建共享动能,实现从粗犷式管理向现代化治理转型。通过为8万多新市民提供就业创业、教育医疗等方面一揽子服务,形成宜居宜业宜商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一批优质项目、高端资源、高层次人才落户。2021年,园区招引市级以上人才数100余人,5亿元以上项目7个,固定资产投资81亿元,与3年前相比均大幅增长。特别是10万人在此创业就业,追逐梦想,将是一个活力涌现、潜力无限的发展磁场。
坚持“改”字当头,在管理机制上致力出新。
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是园区高效运转的根本保证。
坚持“链”字为要,在创新生态上致力出彩。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调研报告】突围+突微+突危——海陵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的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206486.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