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科技局2020年度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思路
一、2020年工作总结
2020年以来,区科技局以对标“重要窗口”模范生、干出一流强区新样子为指引,围绕强化科技助力“双城”战略实施和“三个XX”建设,加快推进科技工作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全区科技综合实力和科技进步水平取得新提升。《XX区创新资源互通共享模式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工作获得副省长高兴夫批示,《五大产业综合体建设促XX产业集群“裂变”》在《宁波日报》头版头条刊登。
(一)聚焦“科技争投”主线,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围绕省、市、区科技工作任务部署,优化科技工作机制,对“科技经纪人”服务机制、“科技争投”工作机制、科创平台服务企业机制进行功能叠加,成立科技创新专班,并实施科创平台服务企业行动、规上企业研发费用“清零”行动等,确保各项任务有效落实。1-9月,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63.61亿元、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42.16亿元,居全市第一。加快《XX区“十四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XX区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和能力建设》等课题研究,明确了“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强化科技政策支撑,修订出台《XX区(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扶持科技政策实施细则》,并制订《鼓励青年创办科技型实体开展创新活动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大海外工程师引进培养的实施意见》及实施细则(试行)。今年累计发放科技金融贷款20笔6150万元。
(二)聚焦产业转型,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加快高新技术企业梯队培育,今年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28家、市科技型中小企业449家;组织申报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154家、其中新申报86家,为历年之最。加快高新产业集群发展,新增省级产业创新综合体1家(高档模具),省级累计3家;XX文创产业创新综合体获得时任省委书记车俊高度肯定;智能装备产业创新综合体创新服务大楼于9月开工。加强科技项目研发攻关,组织申报各类科技项目200多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19项;获批市级科技项目100多项,其中初创企业培育、研发费后补助等资助金额居全市第一;获2019年度省市科技进步奖5项,其中省级二等奖1项。
(三)整合创新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创新载体引进建设,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宁波园区于8月开工,将重点打造“两院两基地”;区政府与中科院海西创新研究院于9月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将重点建设中科院海西创新研究院宁波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环保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中科院宁波城市环境观测研究站于年初创建“城市环境过程与污染控制省级重点实验室”;加快“两院一园”XX区域合作中心建设,XX智能技术产业应用中心正在装修,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完成部分实验室及2个学习型工厂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根据全市“百日百场”院企对接活动部署,开展院企对接活动10场,参与人数2000多人、推介科技成果170项、引进科技创新团队4个。1-9月引进科技成果45项,实现技术交易额9.155亿元。推进农业科技和社发领域科技进步,获批市级新冠疫情科技成果示范应用项目2项、市公益类科技计划项目5项、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组织申报市级星创天地2家。
(四)聚焦人才引培,完善“双创”生态体系。加快搭建海外引智平台,于4月建成宁波高端装备海外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宁波)、乌克兰工程院宁波创新中心等平台,同时上线海外工程师网上供需对接平台“五库一网”,先后举办大型科技人才活动3场,对接海外工程师383名、引进人才项目179项、服务企业457家次、解决问题187个,相关工作得到省委组织部(人才办)高度认可。做好人才项目申报工作,入选2019年度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3人、省“万人计划”2人、省“千人计划”2人、市“3315计划”3个、泛“3315计划”4个;获省西湖奖1人、市茶花奖5人。全面提升创业孵化水平,依托科创园和智能装备研发园等孵化平台,新引进注册人才创业项目52个,其中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项目14个。科创园先后获评省孵化器协会先进单位、省百家企业科协、全市三星级小微园区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