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时代”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江阴方案——江阴市工业园区升级改造的实践与启示

2025-11-09 13:00:02 121
联系客服提示-笔笔文库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以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决心,积极稳妥腾退化解旧动能,破除无效供给”“为新动能发展创造条件、留出空间”“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当“解决土地资源紧约束”成为先发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共性命题,矢志当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江阴,坚定落下工业园区升级改造(以下简称“工改”)这个关键一子,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园区集聚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自2021年5月吹响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大会战的集结号以来,江阴4万余亩土地焕发新生,其中近1.7万亩产业用地蓄势待发,5个超千亩连片地块惊艳亮相,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项目拔地而起,工改工作于2024年获评制造强省建设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江阴以一场刀刃向内的“空间革命”,走出了一条以存量换新量、扩增量、提质量的突围之路。

一、破局之难:点燃凤凰涅槃的坚定决心

历史长河奔涌向前,每一次破局都考验着勇气、凝聚着智慧。作为“苏南模式”重要发源地的江阴,“春天的故事”不断涌现,从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90年代规模企业集群兴盛,再到21世纪江阴板块独树一帜,各类产业园区托举江阴挺起“制造脊梁”、持续领跑全国县域经济。

然而,每个硬币都有两面。“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模式,既造就了江阴如今的县域地位,也带来了“成长的烦恼”“发展的窘境”。一是开发强度偏高。经过多年工业经济高速发展,到“十三五”末期,江阴土地开发建设强度已达44%,远高于全省的22%。城市未来发展的出路在哪里?破除土地制约瓶颈迫在眉睫。二是产业布局偏散。工改前,江阴工业用地星罗棋布、遍地开花,98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落着大大小小200个各级各类工业园区,其中镇级园区38个、村级园区多达162个,土地碎片化导致一些优质企业想要扩产升级却无地可用,重大项目因缺乏合适的连片空间而无法落户。优质项目落地的空间在哪里?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刻不容缓。三是亩均效益偏低。工改前,江阴共有21万亩工业用地,亩均税收仅12.8万元、低于无锡市平均;亩均税收低于1万元的低效用地有近2万亩,低效产能占据了较大空间,小马拉不动大车。江阴向上再攀登的动能在哪里?向每一寸土地要效益、提升含“金”量成为当务之急。四是问题隐患偏多。部分工业园区形态落后、安全基础薄弱,安全生产和消防隐患突出,每年的安全生产事故中,80%发生在各级工业园区的中小微企业;镇村工业园区企业普遍存在高能耗、高污染、高风险和低产出、低效益的“三高两低”现象,“散乱污”等环保问题久治不绝,环保投诉信访件居高不下。稳固安全底板的支撑在哪里?工业园区的升级改造势在必行。

踏上新起点新征程,作为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试点地区的江阴,承载着沉甸甸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应该展现也必须拿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的信心和决心,以工改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强刺激”来释放发展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然而船到中流浪更急,真正到了爬坡过坎的时候,才发现有很多困难超出想象。一是触及利益深,特别是在租期租金等问题上,园区业主、企业等群体极力反对,部分受影响的村集体和村民意愿也不强;工改可能会导致一批企业清理退出,还有干部担心一定时期内会影响经济增长。说到底,工改背后是人的问题,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动灵魂更难。二是工作头绪多,既要突破国土空间规划和早期产业发展规划不协同的政策瓶颈,又要解决土地权属不清、老旧厂房污废处理能力先天不足等历史问题,工改如同“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三是科学统筹难,工改不再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在剩余的零碎土地里“见缝插针”,而是必须算大账、总账、长远账,必须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和现代化建设的长远大局中稳慎思考、科学决策,拿出系统性解决方案,既好又快地推动产业结构调优、发展方式转变,江阴全体领导干部面临极大的考验。

喝着“翻跟头水”长大的江阴人决心直面问题,坚定做“难而正确”的事,迎难而上、化“难”为“机”,掀起一场激活改革基因、再造发展优势的工改“狂飙”。

二、破题之钥:落好重构焕新的关键一子

谋定而后动。江阴市委市政府向内摸清底数、向外学习取经,在集思广益、开门纳谏的基础上,于2021年5月正式吹响工改大会战的冲锋号,定规划、建机制、融资金、出政策、腾空间,誓要改出一番新天地、再造一个新江阴。

“一张图”定规划。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园区建设,规划永远是龙头。江阴在2021年初就提出构建“345”现代产业集群,着力推动高端纺织服装、金属新材料、石化新材料等三大千亿级产业提质增效,高端装备、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规模,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空天技术、未来能源、生命健康等五大未来产业有序建链。在这个蓝图引领下,江阴围绕腾出一批优质空间、打造一批现代产业园、引育一批优质企业、储备一批发展用地、形成一批创新机制的总体目标,以系统思维研究全域情况、谋划改革路径。结合编制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按照“20+10+X”整体布局,将原来200个大小园区,调整规划为20个重点产业园、10个特色产业园、X个过渡园区,工业用地由原来规划的145平方公里压缩至115平方公里。以“1+N”的思路对工业园区进行重新规划,每个园区明确1个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公共配套规划、空间布局规划等N个专项规划,工业园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布局得以进一步完善。

“一条链”建机制。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包括规划、拆迁、建设、管理等诸多环节,涉及项目招引、政策配套、资金保障、宣传引导等诸多领域,必须高位统筹和高效推进。江阴专门成立工业园区升级改造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双挂帅,分管副市长担任副总指挥,高位统筹资源、高效协调解决问题;组建拆迁推进组、规划统筹组、资金保障组三个专项工作组,从各开发区、产业园、组织部、工信局、自然资源规划局、商务局和行政审批局等相关部门抽调专职工作人员,全程督办、专人专办,确保工改工作“一竿子插到底”;建立健全联系包干、部门会商、容错免责制等工作机制,通过定期调度、强化考核,推动工改多方参与、高效推进;“一份科学规划、一个主导产业、一支专业队伍、一套专项政策、一个创新平台、一只产业基金”的“六个一”协同机制,为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提供全周期保障。

“一张网”融资金。工改需要大量资金,资金从哪儿来?除政府投一部分之外,还得发动“金融引擎”。江阴构建以国开行为龙头、其他银行竞相参与的大融资格局,将工改在征收拆迁、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等所需要的融资环节逐个拆解,匹配不同类型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融资产品,累计26个项目获银行授信,目前已投放约165亿元。同时,为对接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融资业务,专门成立市、镇两级工改公司,实行实体化运作,出台工改资金管理办法,对财政资金实行“封闭运作、独立核算、专款专用、自求平衡”,对融资资金实施“借、用、管、还”四个环节闭环管理,提高资金运作能力及资金利用效率,让工改资金真正实现“融得着、还得掉、不出险”。另外,江阴还按照“近期输血、中期平衡、远期获利”的思路,鼓励镇村集体、本土企业、国有企业及社会资本等多方主动入局工改、各显神通,聚全城之力,破解不同地块、不同项目的资金困境。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存量时代”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江阴方案——江阴市工业园区升级改造的实践与启示

链接地址:http://www.bibiwenk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2518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联系我们